横林,旧称“槐滩”,是“滩簧”的发源地。在横林,顺庄东岳庙戏楼(又称顺庄戏楼)是目前仅存的古戏楼。每年3月份,顺庄戏楼都会举行锡剧表演,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滩簧声声,这里唱出了常州东乡的老韵味。
始建于清代的顺庄戏楼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顺庄戏楼是常州东乡现存最古老的戏楼。”8月19日,档案柜栏目记者在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修缮科科长陈磊的带领下,来到横林镇顺庄村,据他介绍,这里就是顺庄戏楼的所在地。
顺庄戏楼为东岳庙附属建筑,始建于清代,具体建造年代失考。建筑坐南朝北,正对东岳庙大殿,平面呈凸字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共有二层,占地面积约85平方米。台面高2.3 米,前台阔5.7米,进深4.5米,脊高7.3米。
资料记载,1988年11月,原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顺庄戏楼”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以“常武地区戏楼群”(顺庄戏楼)名称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常州戏楼群”(顺庄戏楼)名称调整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庄戏楼所在的东岳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除东岳大殿外还有十王殿。历史上的东岳庙香火鼎盛,每逢三月二十八,当地民众要为东岳老爷举行生日行会,戏楼演戏,热闹非凡。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东岳庙屡遭损毁。1949年前,庙宇年久失修,后改为欧里小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旅日华侨张剑耀捐资整修戏楼,重建东岳大殿、后宫、阎王殿,并塑佛神像多尊。2001年,横林企业家周金清、周金元兄弟出资新建玉佛殿以及客堂等辅助设施。
每年农历三月底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在这里看大戏。“每年农历三月份,是我们村上最热闹的时候,这时候,戏楼就会派上用场。”村干部诸佳兴介绍,顺庄戏楼每年只在农历三月份演出。因为三月下旬,这里有东岳庙会。
“庙会的时间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演戏一般从三月二十六就开始了,演出的都是本地的戏剧——滩簧。演出多则持续一周,少则持续三到四天。”诸佳兴介绍,庙会期间顺庄戏楼的演出大多是村委和本地企业老板赞助。
村上上了年纪的人常说,庙会除了演戏,以前的行会也很热闹。今年70岁的诸明洁介绍,村上做行会很有讲究,参加活动的不止是顺庄村,还有附近比较大的村子。村民们抬着暖轿,轿内放着泥塑木雕的东岳、城隍神像,出巡到东岳庙进香,这个过程,本地人叫行会,也叫做出会。出会时,除按古时全副执事排仗外,附近各村都有民间传统节目,如龙灯、马灯、高跷、轮车等,还有扮演三十六行的渔樵耕读队伍,热闹极了。
“活动吸引很多周边人来逛。以前,我们村上有条河叫南江河,是大运河的支流。路远的居民乘船,通过运河和支流南江河来我们村赶庙会,听大戏,和过年一样。”诸明洁介绍,现在南江河干涸了,交通发达了,路远的人再来庙会,基本上是坐汽车来。
见证滩簧的发展古戏楼正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村不仅有戏楼,还有喜欢唱戏的人。”诸明洁告诉记者,小时候,村上人家家户户都会唱几句滩簧。
历史上,运河不仅是繁忙的商业通道,还是一条文脉赓续之河。正因为运河,才有了滩簧。
顺庄村附近的运河,以前人们乘船到顺庄看大戏。
资料记载,旧时,每年开春,常州城东靠近顺庄村横林一带,有节场二十余个,除了顺庄村的东岳庙庙会,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横林节、三月初三清明节洛阳节、三月半马安节、四月初八崔桥宝音寺节等。
节场上都有戏班子搭台唱滩簧,遇有二个戏班同时开台演戏,叫做“碰双台”。横林镇历史上有90多个祠堂,如逢续谱修祠庆典,都要请戏班子唱滩簧。
诸明洁回忆,她父母都喜欢唱滩簧,父亲还会演奏乐器,耳濡目染,她十几岁就会唱《珍珠塔》等多部滩簧曲目。十六七岁,她还曾到顺庄戏楼演出。“演出时,台下都是人,我们演得很卖力。连着演出好几天,很累,但是我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现在,年轻一代会唱滩簧的越来越少了。“像我们的晚辈,基本都不会唱戏了。但我却是越老越喜欢唱,吃过晚饭一有空,我就去和同伴唱戏。”诸明洁说,滩簧是横林本地戏,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近它,喜欢它,传承它。
为了推广常州本土传统曲艺,近年来,我市加快本土曲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传播。据横林戏曲协会负责人张玉凤介绍,现在,包括顺庄戏楼的演出在内,每年春季,常州城东都有二十多个节场,节场均设有戏班子唱锡剧、唱滩簧。如今,戏曲协会依托传统戏楼等舞台为主阵地,每年在横林镇各个中心广场及村社区表演50多场,滩簧已成为横林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古戏楼是传统戏曲历史上靓丽的风景线,见证着戏曲历史的发展轨迹。顺庄戏楼也是滩簧历史发展的见证者。现在,滩簧的大幕已拉开,欢迎大家来顺庄戏楼、来横林小镇看大戏!”张玉凤说。
本文转载自2024年8月27日《常州晚报》“城事·档案柜”栏目,吕洪涛、常文保图文报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