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真史之四:刘邦《大风歌》为何只有三句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汉史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08-26 12:13:59
1171 6 9

真史之刘邦《大风歌》为何只有三句

中国学历史卷古代册史篇

  文

刘邦为何写了一首只有三句的《大风歌》?其实还有第四句,他不敢写出来

诗歌一般都至少是四句。就算远古时期诗歌,至少也是四句,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算刘邦那个时代,一首简单诗歌,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至少也是四句。

诗歌之所以至少是四句,因为文意有这么一个规律,只有四句及以上,才能把一个完整意思表达出来。后人总结出诗歌结构应该是“起、承、转、合”四部分。就算发展成了八句的律诗,甚至是长诗,也是“四部分”结构不仅诗歌,其它文学体裁,也大致是“四部分”。如讲故事,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这种“四部分”结构。
    但刘邦《大风歌》却只有三句,让人觉得非常遗憾。刘邦为什么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有没有第四句?如有,那第四句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没写出来呢?
    我认为,刘邦写《大风歌》的初心,肯定是有第四句的。确实是有难以言说的原因,最终没有完整写出来。那么,这个难以言说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来分析刘邦《大风歌》这三句。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讲天下大势。说当时处于秦末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农民义军纷纷响应,六国旧诸侯后代也趁机招募军队想要复国。因此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里刘邦讲的是一个背景相当于诗歌中的“起”。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讲刘邦打天下的过程。虽然过程实际非常狼狈,整天被项羽打得疲于奔命,爹和老婆都被俘虏了,但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取胜自然就该嘚瑟一下“威加海内”,衣锦还乡。那个年代礼教价值观还没建立起来,“衣锦还乡”就是成功标志。项羽说要是发达了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刘邦当然也得回故乡嘚瑟一下。这句,相当于诗歌写作的“承”。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讲天下虽打下来了,但并不表明就太平了。项羽当年就打下了江山,可接着大家就反叛。刘邦现在也打下了江山,但说老实话,他还不如当年的项羽。因为刘邦一直打败仗,这江山其实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打下来的。刘邦只有把他们消灭了,心里才踏实。于是,他掀起了一场“杀功臣”的运动结果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臣都杀光了。但杀光后,刘邦心里却并不平静。因为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他清楚知道,只有韩信这样的人,才确实是善战的。让身边那些发小哥们,如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人来保江山,显然不可能。前不久,刘邦刚和匈奴打一仗,结果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充分证明,没韩信等,他确实很难保住江山。所以,新忧虑又起来了。这句,在诗歌写作中,相当于“转”。

“转”以后,诗歌其实还没写完,应该还有一句“合”。而且,很显然,刘邦确实也需要来一句“合”。对刘邦来说,打下江山,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接着是保江山的问题只有把江山保住了,并顺利延续下去,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他的目标才算达到了这样“合”,才算“合”得漂亮。但实际上,刘邦想要实现这个“合”,却非常困难。除没人能为他守江山外,还有一件事让他忧虑不已。就是太子刘盈,能不能把江山传下去。他一直对刘盈不满意,想换太子,让刘如意接班。但其实也不是更好选择。一来,吕后在朝中实力太强大,很多老臣都支持他。二来刘如意又太年幼,戚夫人除会跳舞外,别的似乎不行,根本不是吕后对手。究竟该选刘盈为接班人,还是选刘如意为接班人,他其实一直举棋不定如果接班人不落实,很难保证江山能够延续下去。而这一点,甚至比无猛士守四方,更让他焦虑。

不过,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这个话涉及他儿子的问题,他又怎么敢说出来呢?再一点,古人讲究“君权神授”,也就是说,他的江山是上天给予的,不管哪个儿子继位,都肯定能传下去的也就是说,这件事是不用讨论的。既然是不用讨论的,用得着写出来吗?左右为难的刘邦,左思右想,真正要写的话,恐怕只能不痛不痒来一句“惟愿江山兮万年长”了。不过这种大白话,相当于画蛇添足,没什么意义。所以,刘邦最终就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也没人敢批评他。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安老师的学生
  • 子兵
  • 西江月
  • 善舞
  • 我不是股神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顺其自然者
  • 烛剪红妆
发送

6条评论

  • 谢谢分享!
    2024-08-27 08:51:50 0回复
    0
  • PAL
    安文老师:
    《左传》有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至于是不是与龙博有关,不仅仅是有关,而且是休戚相关,因为你是龙博最勤快的博主之一,而龙博作为一个公共平台,读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是暑假期间,小博主园丁争先恐后,如果孩子们知道你的文字∽
    我会一直关注你的。
    顺颂写安!
    2024-08-27 01:32:45 0回复
    0
  • 我说“后人”总结出诗歌结构应该是“起、承、转、合”四部分,并没说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感谢彭师辛苦考证了后人是哪些人,弥补了缺陷,领教,增加知识,不亦乐乎!
    2024-08-26 22:55:43 0回复
    0
  • 谢谢彭老师!作者欢迎批评,只恐没有批评,无人问津,相信龙博文风之正亦提倡如此,没有百家争鸣,何来百花齐放,作者呼吁向我开炮,学术争论,越多越好,与文风正否关系不大,见仁见智,讲鲁迅、郭沫若胡说八道的有的是,我算哪根葱,只是切勿将龙博卷进来,不要殃及池鱼为好,毕竟这么热的天,编辑们太辛苦!另外,实名举报言重了一些,文人戏言,不值得惊动日理万机的司法部门,可否哈哈一笑了之?至于那个时长4分34秒视频,我所有学生都可作证,我从不看视频,更不会将20年10月10号视频收藏至今,我电脑和手机从无此功能,司法部门有闲可以取证。不过,还是得感谢彭师提醒,新时代了,应该利用这些新工具提高效率。
    2024-08-26 22:47:41 0回复
    0
  • PAL
    本人彭岸良实名举报:
    安文老师的这篇文章可以参见"@张生全精彩历史"2020年10月10号:
    秦汉铁血:讲述两汉时期…第3千集l一首诗刈邦只写了三句,第四句为什么他不写(视频时长了4分34秒,(以上文字我一字未动,一查即知)。二者内容极其高度吻合,只是安文老师多了个自己的"笫四句"。
    希望龙博能审核通过我这文字,因为事关龙博文风之正!
    如果我把安文之文弄到别处,尴尬的恐怕不只是安文一人吧!
    2024-08-26 15:41:48 0回复
    0
  • PAL
    秦末汉初就有了起承转合了吗?请看史实吧:
    起承转合作为中国古代诗文的章法结构理论之一,其历史发展源流可以追溯到唐代试律和律赋的作法中萌芽,并在宋代时文中形成。然而,起承转合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其中提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这一概念后来在清代被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进一步引申和拓展,对起承转合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尽管唐宋时期的人们在写诗词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起承转合这一术语,但他们的作品在结构上已经体现了这种章法。因此,可以说起承转合的概念虽然最早出现在元代,但其结构和原则在之前的文学创作中已经有所体现‌1
    可见起承转合最早始于大唐的公元618年,成规于元,距离汉刘邦公元前195年之《大风歌》,向前穿越了整整八百多年!我的天哪!
    作者把所谓的"合"之缺失,硬生生的归咎于吕后母虎,实在是牵强附会到姥姥家了吧。
    说实话我喜欢快人快语,基本上不看安文老师的文字,因为懂的都懂。
    我可以偶尔掉掉书袋子玩玩,但不想做书呆子,更不会…
    还是点到为止吧。
    2024-08-26 15:18:33 0回复
    0
  • 25888
    积分
  • 2237
    博文
  • 9178
    被赞

个人介绍

河海大学退休教师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