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断卡”的同时要畅通申诉渠道

liyc 最后编辑于 2024-08-08 17:31:13
1176 0 2

文|李寅初


手机用得好好的,突然被停机,理由是系统监测到“涉诈”异常,如果想恢复使用,就必须再次实名认证。这样的“断卡”行为初衷是好的,也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从法治的角度来说,则涉嫌违法,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


因“涉诈”被停机、银行转账失败,类似这样的闹心事,我和朋友就碰到过。我的一个在外省生活的朋友,有几天电话打不通,刚开始以为是欠费停机,最后才发现是“涉诈”异常。又是投诉,又是带身份证现场办理,折腾了小半天才解决。我自己,前几天给一个远房亲戚转账2万元,第一次在某网上银行操作时显示失败,并且提示有“诈骗风险”,最后回答了好几道防诈骗问题之后才再次转账成功。但明明我和朋友两个人都很遵纪守法,被“断卡”“断流”实在是太冤枉。


手机运营商、银行如此操作,初衷我是完全理解的。最近这些年,电信诈骗高发,相关司法机关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预防电诈、减少损失,许多机构采用了大数据模型,提前介入,对一些高风险账户进行了重点监测。据我查询,在我生活的江苏,仅2022年就拦截诈骗电话4.8亿次、诈骗短信9000余万条,每年精准劝阻群众就达上千万次,止付冻结涉诈账户也有近百万个。这个成效不能说不明显,因此而开展的“涉诈”电话卡断卡、银行卡断流自然有其合理性了。作为一个多次接到诈骗电话骚扰、极度渴望“天下无诈”的普通老百姓,我高度支持这些反诈操作。


但是所谓过犹不及,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相关手机运行商、银行在“断卡”“断流”时,一定要在法律法规的天平下,统一响应规则、细化操作流程。如果擅自对“啥也没做”的用户停机停卡,那就有侵犯用户合法权益之嫌疑了。即使一时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精准,偶尔有“误伤”,那都可以理解。至少当前可以做到一点:畅通申诉反馈的渠道,及时主动短信、电话提醒用户“断卡”“断流”的缘故,一旦发现“误伤”应及时纠错,甚至还可以考虑给予补偿。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西江月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0条评论

  • 35
    积分
  • 2
    博文
  • 5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