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孙子兵法》谋攻篇
九、再论将能而君不御
中国学军事卷理论册孙子兵法篇
安 文
九、再论将能而君不御
“将能而君不御”,《亮剑》李云龙发起复仇战,最后“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一锅粥”,局部战术问题变成了全局战略问题,文艺作品情节精彩;但在现实中,却是个管控失败的案例,是不可能作为军事教材的。
“将能而君不御”,其实是个分寸掌握问题。指挥将领像使唤牛马一样,全凭自己意志,自然不行;放任不管更不行。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家却未必是政治家,在定方向、定目标、定战略方面,大领导要掌握主导权。战术问题可以多放权,但管不管,也要看情况。因为战略与战术没有明确界限,战术问题扩大化了,也可能变成战略问题。例如两个女孩吵架,最后竟演变成吴楚两国战争。质变发生在卑梁大夫率军屠村,使民事问题、刑事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军事问题。作为大领导,自然要妥善管控风险,岂能让下属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干?此外,将领权限过大,也可能衍生出管理失能问题。唐朝藩镇割据,不就是将领权限过大吗?不能假设将领们个个都是大公无私的人。
总的来说,对将领或公司高管如何统御,是一个放权大小的问题,这不仅要看“能”,更要看“德”。德能兼备,可适当放宽授权;有德无能,难以重用;有能无德,需要加强管控。
读史记韩信传,许多人替韩信感到遗憾:假设韩信反叛刘邦,可能三分天下。但如果读刘邦传,细品下面这个案例,就不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了:荥阳失陷后,楚军猛攻成皋。刘邦独自一人乘坐夏侯婴马车去修武搬兵。他以普通客商身份,入住一家旅店。次日凌晨假称汉王使者,驰入韩信军营,派人潜入韩信卧室盗出兵符,召集诸将,对人事做了一番调整,撤换了一些将领。此时韩信尚在梦乡,等天亮起床后,才知道刘邦来了,大惊。然后,刘邦收走了韩信兵权,另委他职。之所以这样处理韩信,大概因为韩信消极对待命令,没有积极援救荥阳、成皋。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说明刘邦在韩信身边安插了自己人,兵符这么重要的东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脑袋能不能随时取走?韩信如敢谋反,还想不想要脑袋?一个大领导,多少人想打败他、谋害他,又有多少下属吃里扒外想搞事,没点心机、手段,没点统御力,怎么镇得住场子呢?
所以说,“君不御”是不可能的,只是“御”的方式、分寸要尽可能合理,有利于实现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