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救火会隔壁,武进路85号,是市一医院,过去,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整整一条马路。,两边都是它的建筑。
1863年由法驻沪领事委托天主教江南教会筹备,筹资白银5万两,1864年3月1日正式开张,专供外国人治病,为全国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1877年更名为公济医院,1878年医院迁入乍浦路桥堍公共租界北苏州路190号新造医院。1920年公济医院增建病房大楼。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聘了一大批著名医生出任各部主任。1947年春门诊部楼竣工。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3日解放军代表接管医院。1953年元旦,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改名为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1964年更名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981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医院,1992年医院通过国家卫生部评审,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2年成为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与老靶子路东端隔河相望的,是公共租界中心地带的同仁医院。
20世纪10年代初,同仁医院无疑是沪上最具实力的医学中心,也是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医学博士的教学基地,已经成功走出了以颜福庆、刁信德、俞凤宾等中国医学精英。
时任中国红十字会的俞凤宾博士,1913年在美国专业杂志发表英文论述,记载了医学视野中的辛亥革命。在南京紫金山战役中,革命义军与满清官兵,均把枪口朝天空放。这样的价值启蒙,让上海南洋公学学生为主体的红十字救援在战场中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现代启蒙必须持之以恒,由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前后传承。培养初具现代视野人才的同仁医教中心,最初也是由在虹口土生土长的吴虹玉(1834-1919)等前辈创建发展的。
从13岁起,吴虹玉求学于美国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创建的西式学堂。新校舍坐落在距离老靶子路不远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交接处,属于租界中心浦江码头片区。洋学堂配套时尚的教学与生活空间,吴虹玉求学7年,英文流利,希望再出国深造。1854年,美军萨斯奎哈纳号(Susquehanna)舰艇访沪,舰长允许吴虹玉穿上水兵服,以随舰军医侍从的名义出发。
将近一年的海上行程,让编外军士吴虹玉迅速领悟医疗技术,抵达费城军港后,美国军医把上海小男孩带回家乡定居。吴虹玉旅美9年,熟悉多种行业技艺,甚至从军参与南北交战,深度接触并理解西方社会。1864年,吴虹玉完成勤工俭学磨炼,海归故土时具备了相当开阔的现代视野和工作经验。
1867年,吴虹玉从100美元开始,在虹口筹建小小的同仁医馆。1880年,吴虹玉向本地华商募捐银洋上万,正式扩建同仁医院。他聘请老校长文惠廉的长子文恒理(Henry W. Boone 1839-1925)医学博士,出任医院院长,全面升级硬件设施和专业人才。1904年10月26日,同仁医院在得到美籍医生家族捐款后,落成巍峨的医院新大楼。
1887年,吴虹玉在《博医会报》创刊号上,以《行医可辅传道说》为题,阐明其医教心路。“适闻中国各省之西医士创设四季医学新报一节,得悉之下欣慰良深。夫西医之技术精良,固近年来共见共闻矣,虽前则少见多怪,知西医之妙者仅在有识之士,现通商已久,凡我华民皆知其治法奥妙,有超出寻常,令人不可思议者,而于外科为尤甚……从此观之,西医一道不独有益于人之身体,并可有益于人之魂灵……”
短短的老靶子路,与现代设施的空间距离不远,与现代文明的精神启蒙,其实也不很远。
,医院占地面积29.5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是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在过去160年里,医院在国内卫生系统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名医荟萃,在上世纪中后叶涌现了乐文照、任廷桂、胡懋廉、林元英、赵东生、张镜人、蔡小荪、谢桐、张皙、庄心良、唐孝达、肖明第教授等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在医学上创出了众多国内第一,如:第一例肝叶切除、第一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第一例针麻手术、第一台国产心向量图描记器研制、首个国产心脏临时起搏器样机研制 、第一例胰岛细胞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首例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障 、首例肾-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 、成立全国首家护理会诊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