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汉字三七:贫
中国学语言学册汉字篇
安 文
貧与困局。近与多人聊天,谈及经济形势,似乎并不特别乐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似乎也并非容易,而较早步入社会的一群人也被房贷车贷压着。确实,在金钱上,有时候可用一个“贫”来形容了。贫本写作“貧”,小篆一个“分”,下”貝”。什么是“貧”?《说文》讲,財分少也。而“分”的甲骨文《说文》讲:“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就是通俗讲“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因事多钱少,不得不如此。
我们经常讲“貧困”,多数人在“貧”中,因为物质贫瘠,每天心思就难以超脱这个字,也进而造成精神上的“貧”瘠。“貧”会让自己的思维永远围绕“钱”赚,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为什么要赚钱?钱从哪里来?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宝贵的一生?我们一生到底该如何处理好自己与钱的关系?
有时候,这个“貧”的思维与钱多钱少都没有关系。一个人的精神上,思维上,只剩下“钱”了,那更是 “赤贫”了。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瘠,往往让人进入了一个“困”局。
困局如何突围?“困”局之中,人按照以往思维方式是很难突围的。每个人的生命,本来其实有两条路:一条是行在平面上的路;还有一条,是垂直往上走的路。在平面上寻找出路,会发现,环顾四周皆是铜墙铁壁,简直无路可走。这个时候,唯有一种方式,就是往上走。很多时候,当发现用平面思维已经进入困局时,其实是生命的另一种提醒:可以往高处走了。
忧道不忧贫。什么叫“往高处走”?讲个故事,左丘明《国语》曾记载,春秋时期,有两个人——韩起与叔向。韩起是晋国正卿,叔向是晋国大夫。有一天韩起对叔向抱怨:“我空有正卿之名,却没有正卿的收入,现在真为自己的“贫困”而发愁啊!”韩起本以为会博得叔向的同情,想不到叔向却对他拱手相贺。 韩起不解其意:“我如此窘迫,你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恭贺我,这是为什么呢?”叔向没直接回答,而讲了两个晋国历史人物栾武子和郤昭子的故事:栾武子曾是晋国上卿,按规定应享受500顷田俸禄,可他连100顷田都没有,穷得置不起宗庙中的祭器。但他并不以此为怀,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后来他以德行广布全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还有一个人,叫郤昭子,与栾武子恰恰相反。他曾是晋国的正卿,家中财富达到国家总财富一半,家里佣人也抵得上三军一半,但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永远觉得财富不够多,权势不够大,甚至依仗自己的财富地位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结果,不但自己最后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尸体在朝堂示众的下场,宗族也被满门抄斩。当时,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权势够大的了,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
叔向讲完故事,接着对韩起说:如今,您像栾武子那样贫穷,我想您也一定能行栾武子之德,所以我恭贺您。如果您对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关心,而总为自己的财富不多而忧虑,那么,我叹惋都还犹恐不及,哪还有什么心思恭贺您呀!韩起恍然大悟,深受启发,明白了德行比财富更重要,自己不该为贫穷忧虑,而应该像栾武子那样,贫穷的时候树立美好的德行,这才是长久之计。他给叔向跪下叩头,感激地说:“我只考虑自己的财富多少,这是亡身灭族之道。您的一席话救了我,不单我自己感谢您,就是我的祖先和后代子孙也要感谢您啊!”
“不为自己的贫穷忧虑,而应该像栾武子那样,贫穷的时候树立美好的德行。”古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同一。这就是中华文化自古讲述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真正的“大”人,不是考虑自己生活是否贫穷,不是忧虑赚的钱是否不够多,而是要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道上”?
与其忧贫,不如多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足够担当得起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