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州运河岸边的横山就是《红楼梦》宝玉出处与归宿地“青埂峰”的最简证明
《红楼梦》第一回言明宝玉出处地是青埂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1](1)
《红楼梦》最后一回言明宝玉归宿地是常州“毗陵驿”外的一个小坡:“只听见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哪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贾政一面听着,一面赶去,转过一小坡,倏然不见。”[1](1741)可见贾宝玉消失在常州城外一个小坡之后,归宿于青埂峰、大荒山。
要想证明宝玉出处“大荒山、青埂峰”就是常州横山的关键,便是上文所证明的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著。一旦这一点得以证明,便意味着全书120回的首末两回、第五与倒数第五回均呈镜相般前后照应的格局。全书如此严整统一的总体格局,本身也能证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作者曹雪芹创作的统一完整的艺术整体。全书一首一尾的镜相照应便是:
前八十回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让宝玉梦游太虚幻境[1](95),而后四十回的倒数第五回即第116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让宝玉在晕厥中再度魂游警幻仙境,看到第5回牌坊上的“太虚幻境”四字翻牌变成了“真如福地”,看到第5回宫殿上的“孽海情天”四字变成了“福善祸淫”,“薄命司”殿的殿名也化作了“引觉情痴”殿,[1](1685)第116回与第5回关于“太虚幻境”的描写完全呈镜相对照的格局。
全书第1回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1](1),而第120回是“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1](1739),两者全都以甄士隐、贾雨村两人的一同出场来构思全书的起结,这也如同镜相般两相照应。而且第1回写甄士隐看到一僧一道手中那块青埂峰下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后,一僧一道便携此通灵之玉进入“太虚幻境”的牌坊;而第120回写甄士隐度化英莲后,从“太虚幻境”牌坊走出,迎面碰上一僧一道携此通灵之玉前来销号,然后打算将其打回原形、送回原位;第1回最开头“空空道人”读到复归原形、复还原位的顽石身上的故事,而第120回又写空空道人再度读到这复归原形而回归原位的顽石身上的故事。总之,第一回与最后一回也完全呈镜相对照的格局。
正因为《红楼梦》全书首末两回、开头第五回与倒数第五回均呈镜相般的前后照应,因此全书第一回与最后一回关于贾宝玉出处和归宿之文便可以“互文见意”。这就意味着宝玉就出自末回所说的常州,末回所说的宝玉消失的常州那座小坡,便是首回所言的宝玉出处大荒山、青埂峰。
或许人们会拘泥于常州横山这座土坡太小,从而怀疑此山是否能作为《红楼梦》所说的故事出处“女娲炼石补天”所在?其实这座横山也不小,绵亘数十里至江阴,只不过第120回是从常州城东遥望这12公里外的百米高的横山,所以只能形成小土坡般的观感。而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横山有登仙馆“大林寺”,有登仙台“白龙观”;前者有羽化升仙的王八百,后者有能降雨的白龙神;前者先为道观而后为僧寺,后者则历来就是道观,两者正合宝玉最后追随一僧一道消失于常州城东山坡后的描写。
六、后四十回曹雪芹所著的论证,从此“定海神针”般地树立起苏南名城常州在红学中的地位
我们论证“后四十回曹雪芹所著”的最终落脚点,便落在《红楼梦》“宝玉别贾政于常州毗陵驿”的结局并非高鹗续写、而是曹雪芹原稿,从而有力地证明常州是曹雪芹“亲定”的《红楼梦》句号。
常州在红学界的地位很高,可谓北京是《红楼梦》的原创地(即整部小说的创作地),南京是《红楼梦》的原型地(即主要故事的发生地),常州是《红楼梦》的圆结地(即贾宝玉人生功德圆满、《红楼梦》全书空灵结局之地)。在红学的天地里,常州应当和北京、南京同等地位,这也是常州历史文化“自古一流”的重要体现。
作者曹雪芹文笔巧妙,书中丝毫看不出贾府在南京还是北京,“原创地是北京,原型地是南京”这是红学研究出来的结论,并非作者直笔写明。作者在《红楼梦》中唯一写明的主人公贾宝玉亲自涉足的地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常州的“毗陵驿”。这是《红楼梦》主角贾宝玉人生的功德圆满地,是《红楼梦》正文主线情节的故事圆结地。常州可谓雀屏中选,独占曹雪芹亲点之赐。
常州与《红楼梦》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联系,自然应当肩负起纠正胡适谬误,恢复历史真相的时代使命,让《红楼梦》全书120回破镜重圆,把后四十回著作权断归曹雪芹。常州作为曹雪芹亲定的《红楼梦》圆结地,更当肩负起曹雪芹和时代一同赋予常州的全新文化使命,把《红楼梦》的句点转化成为弘扬“红楼文化”的崭新起点,弘扬以《红楼梦》为载体的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这座城市的才智和活力。
七、红梦遗梦在运河,苏南运河岸边的常州城区与横山镇区建设《红楼梦》文化之旅意义非凡
我们只要能证明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写,根据上文所揭示的曹雪芹谋篇布局时擅长的首尾镜相对照的构思原则,便能把宝玉的出处地“大荒山、青埂峰”与其归宿地常州城外的小坡合二为一,贾宝玉出处地“大荒山、青埂峰”的原型,便可以毫无疑议地锁定在常州近郊的唯一之山“横山”。
既然贾宝玉源自常州横山(那儿有其祖坟,大林寺是其坟庵),归于常州横山大林寺(“玉带林中挂”),则《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大观园”便可以建造在常州运河岸边的横山,这是天下谁也抢不走的宝贵资源。我们的论证有根有据,以理服人,必定会赢得天下人的认可而盛名远扬。
因此,笔者斗胆认为:《红楼梦》“大观园”复建于横山,必将为常州的文旅事业掀开全球夺目的长青篇章,常州的“红楼文化之旅”应当是将来常州文旅版图中的核心之作!具体而言:
首先,笔者为《红楼梦》的出处地同时也是圆结地的常州横山,找到了“宁荣二府大观园”的三幅乾隆朝古图,又找到了两幅“太虚幻境”的乾隆朝古图。照此古图复建,便能完全吻合《红楼梦》的空间描写,这是常州“红楼之旅”最核心的吸引力、竞争力所在。
其次,把王立平先生创作的十三枝《红楼梦》曲搬上舞台,令人回味无穷。《红楼梦》中的每个情节片段也都可以搬上舞台,用各种表演艺术加以展现,动人无限。
而且,《红楼梦》是工艺美术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书中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每个情节,乃至每个元素,都可以用常州的各种“非遗”形式转化为工艺美术品,在人见人爱中实现高附加值。《红楼梦》无疑会成为常州手工艺人的“聚宝盆”。
最后,《红楼梦大辞典》[12]词条近万:饮食、服饰,器用、医药,游艺、才情,琴棋书画、诗书礼乐,戏曲音乐、建筑园林,岁时节令、民风民俗,占卜星相、文史地理,典章制度、哲理宗教……应有尽有,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有做不完的文章、取不竭的资源。
宝玉告别贾政是在常州运河岸边的“毗陵驿”,“红楼文化”的旅游开发又可以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系起来,相得益彰,魅力倍增。
常州打造的运河岸边的“红楼大观园”,绝不只是美轮美奂的建筑园林,而是提供一个唯美的人文艺术空间,把《红楼梦》所浓缩的中华文化艺术的精华和生活情趣,鲜活地呈现给全世界。常州运河岸边的“红楼之旅”必将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中震耀天下、百年长青,肩负起应有的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著《脂砚斋评批红楼梦》[M],齐鲁书社,1994年版。
[2] 胡适著《红楼梦考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
[3] 民国•濮一乘编《武进天宁寺志》[M],《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35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影印。
[4] 吴新雷、黄进德《曹雪芹江南家世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
[5] 清•爱新觉罗敦敏撰《懋斋诗钞》、爱新觉罗敦诚撰《四松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6] 宋•史能之纂《咸淳毗陵志》[M],“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7]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页。
[8] 清•纪荫编《宗统编年》[M],清光绪十三年(1887)常州天宁寺木活字印本。
[9] 清•沈琬纂《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M],道光二十三年原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本。
[10]元•谢应芳著《龟巢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1218册。
[11]武进县地名委员会1984年编《江苏省武进县地名录》(内部出版物)[M],第461页。
[12]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https://blog.cz001.com.cn/index.php?c=Blog&m=detail&id=159713
https://blog.cz001.com.cn/index.php?c=Blog&m=detail&id=15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