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医科大学老师老师俞莉“抢救病人迟到被罚”的事,激起广泛的社会讨论。舆论非常罕见地,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校方:处置严重不当,不仅是寒了一线老师、医生的心,更是违背了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誓言。
首先,笔者认同这些批评,因为此举太违人情。
前些年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那句台词“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曾引发广泛共鸣。当你卧倒于病榻之上、危在旦夕之际,谁不希望遇到一个像俞莉老师这样的医者?那时候如果还想着“要赶回去上课”“迟到要扣奖金”,恐怕配不上白衣天使之誉。
以笔者观察,在医科大学里任教的老师,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大多数一边是老师的角色,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另一边又有医生的职责,要坐诊看病做手术。
这两种角色,在平常自然有教学相长、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点。但是一遇到“抢救与上课”这样的特殊情况,往往会有冲突,极其考验管理者的处置水平和一线老师、医生的抉择。如何处之?真的能完美地做到“既要抢救成功”又能“不耽误上课”吗?这太难了。
非常值得骄傲的是,中国的医生整体上职业素质非常高。在我遇到的那些医生里,他们毫无例外地都会选择先救人。这是非常朴素的道德、良心的选择。
其次,从管理的来说,引发舆情的关键在赏罚不明。
笔者尝试从校方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做法,推测其出发点可能是:你虽然救了人,但确实迟到了,引发了投诉,如果不依规处罚,那么此例一开,以后别的老师迟到了,都说是抢救病人去了,那还怎么管理?
这种考量有一定的道理。某种意义上,管理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既要照章办事,铁面无情,又要实事求是,通情达理。若笔者处于校方之位,该如一面妥善处理上课迟到的投诉,另一面又能嘉奖抢救病人的老师?其实不难,做到“赏罚分明”即可。
具体方法也简单,校方可以下发两份通报。第一份通报照章办事,详述老师迟到的事由,表示虽然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但按照学校的制度规章,该罚就罚,扣除当月奖金2000元、取消年度评优资格都可以。第二份通报则是表扬嘉奖,重点申明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义所在,然后宣布奖励20000元,颁发奖状锦旗,以此表明态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通报里只有罚,没有赏。赏罚不分明,如何能服众,又怎能不引起公众饿不满,舆论上的被动?
最后,或许还有更多隐情等待揭示。
在仔细看了“抢救病人迟到被罚”通报之后,我有一种十分别扭、奇怪的感觉。一般说来,此类通报都是言简意赅说明事由、处罚决定即可,很少会像这份通报那样详细,不厌其烦。它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去讲述俞莉老师如何敬业、病患的情况多么危险、抢救的多么及时,精确到了几点几分。
这太反常了。读完这份通报,让人情不自禁地心生一种困惑,其潜台词好像在说:我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我们也不想处罚这位救人迟到的老师,我把来龙去脉摆到读者面前,让大家自行判断吧。
由此,笔者大胆推想,此事或许还有更多隐情,水落石出尚待时日。目前该校已经表示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跟进处理。相信最终的结果就算“罚”不能撤,但至少“赏”是可以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