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2024年6月19日-2024年6月23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4-06-19 11:25:13
8857 13 4

不少人在孩童时代都有一个愿望,长大后努力赚钱带父母出去旅游。然而,当这个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型崩溃现场:定了民宿觉得不卫生,定了酒店抱怨太贵了;提前选好了当地特色美食,却被各种“外面的饭都不好吃”“这哪有自己做饭吃得舒服”等牢骚搅黄,最后只得堵心又无奈地跟父母回酒店,吃带来的泡面和干粮……你有没有类似经历?你如何看待、解决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来说说吧。请注意,每周日晚截稿)

即日起,《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三出版

6月19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王川、疏影


A0320240619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珍珠传奇
  • 嫳屑男子
  • 文学院
  • BONAFRED
发送

13条评论

  • 带父母出游,三大支持助力代际旅行

    带父母出游是当代许多年轻人都有过的经历,旅行对于家庭而言也起着团结凝聚和开阔视野的功能。最近,我也带着父母一起进行了毕业旅行。带父母出游对子女而言也是一次不小的任务,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作为两代人具有差异,且要同时照顾到父亲和母亲有时不同的喜好,所以一趟旅行下来作为子女也是累并快乐着。总结而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支持可以有效解决两代人之间的差异,顺利完成一家人开心的出游。

    一是在经济支持上,尽量为父母选择舒适的酒店、健康的饮食和快捷的交通,但不用告知父母具体的价格。父母作为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不像年轻人那样没睡好或者伙食差些第二天都能活力满满,旅行也需要人付出体力和精力,因此休息好、吃得健康是父母完成旅行的基础保障。炎热的天气或者较远的距离对于父母而言也是一种负担,因此及时便捷的交通也至关重要。此外,父母的消费观与子女之间往往存在差异,为避免影响旅行氛围,子女可以避开讨论具体价格,或者耐心解释选择的理由。

    二是在行动支持上,从旅游计划到陪同出游尽量全部包办,让父母只需拎包出行。年轻人往往使用电子产品比父母一辈更为熟练,掌握的各类旅游攻略、打折信息等也比父母一辈更为丰富,因此在订票、制定旅行计划等时可以问清楚父母的喜好后,为他们安排好整个行程,让他们只需人到了就行,其他都不用操心。在一些旅行细节上,作为子女,对父母更为了解,也可以及时照顾好父母。即使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也争取在下一次旅行中改进。

    三是在精神支持上,多关心、鼓励、尊重父母,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有时,父母和子女出游并不在意具体的游玩项目或者景点,而是更看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子女可以趁机多和父母一起参与活动,多沟通,多陪伴。在旅行中,父母也有可能出现让子女觉得“尴尬”的场景,比如一直拍照忘了时间、挑剔精心准备的美食等。但不管怎样,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多想想父母无私的付出,旅行途中子女受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因此子女还是应该尊重和耐心听取父母的想法,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认可和理解父母。

    家庭旅行是巩固亲情纽带和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对子女、父母和整个家庭都能带来积极的作用。家庭旅行不仅可以帮助父母拓宽视野和提升认知,而且可以增强家庭凝聚力和代际间尊老爱幼美德的传承。家庭旅行的开心与否并不依赖于经济支持的强弱,更关键的是子女的用心程度。子女综合考虑经济支持、行动支持和精神支持,力争为父母和整个家庭提供开心的旅行。
    2024-06-24 00:32:58 0回复
    0
  • 代际旅行:跨越差异,共享美好
    在成长的道路上,许多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赚钱,带父母踏上一段美好的旅程。然而,当这个梦想照进现实,不少年轻人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崩溃”。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两代人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与碰撞。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父母和子女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旅行中的需求和期待自然也会有所差异。父母可能更关注旅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而子女则可能更追求新奇体验和冒险。这种差异,既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两代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独特印记。
    然而,这种差异并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解决。首先,理解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我们需要认识到两代人在旅游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刻意为之。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年轻人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选择,而父母也应该给予年轻人一定的信任和空间。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选择,而是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在旅游前,充分的沟通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年轻人应提前与父母讨论旅游计划,包括行程安排、住宿和餐饮的选择等。在听取父母意见的同时,也要向他们解释自己的选择和安排,并尝试寻找一些符合双方需求的选项。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误会和矛盾,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在旅行中,我们还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当遇到矛盾和分歧时,不要过于情绪化地处理问题,而是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来寻找解决方案,或者采取一些妥协和折中的方式来缓解矛盾。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和尊重父母的选择和决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尊重。这种妥协和让步,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锻炼。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目的地,更在于过程。旅行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移动,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在旅行中,我们可以与父母一起探索新的地方、尝试新的食物、体验不同的文化。这些经历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也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因此,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享受旅行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2024-06-23 23:20:13 0回复
    1
  • 跨越代际差异,共享旅途之乐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能力实现儿时的愿望——带父母外出旅游。这本应是一段充满温馨和快乐的旅程,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不少年轻人在实现这一愿望时,却遭遇了代际差异带来的挑战,让原本美好的旅行变得充满压力和矛盾。
    代际差异在旅游过程中尤为明显。年轻人追求新鲜、舒适和个性化的体验,而父母一代则更倾向于安全、经济和熟悉的环境。这种差异在住宿选择、饮食偏好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而父母则可能因为卫生和安全问题而感到担忧。在饮食上,年轻人愿意尝试各种当地美食,而父母则可能更倾向于简单、熟悉的家常菜。
    代际差异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父母一代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成长,形成了节俭、保守的价值观。而年轻人在信息爆炸、全球化的背景下成长,更加开放和追求个性化。另一方面,代际差异也与沟通不足有关。年轻人可能没有充分了解父母的需求和顾虑,而父母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年轻人的想法和追求。
    解决代际差异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沟通:在旅行前,与父母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和顾虑,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2.寻求折中:在制定旅行计划时,尽量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比如选择既具有当地特色又相对卫生安全的住宿,或者在尝试当地美食的同时,也准备一些父母熟悉的食物。
    3.尊重和包容:在旅行过程中,尊重父母的选择和习惯,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尊重年轻人的想法。遇到分歧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4.灵活调整:旅行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保持灵活的态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旅行。
    5.共同参与:让父母参与到旅行的决策中来,比如让他们选择一些旅行目的地或活动,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6.创造美好回忆:旅行的最终目的是享受过程和创造美好的回忆。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在旅行中找到乐趣,共同创造难忘的经历。
    代际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有效的沟通、理解和尊重,我们可以跨越这一差异,共享旅途之乐。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父母的想法,同时也希望父母能够给予年轻人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享受一段充满爱和理解的旅程。
    2024-06-23 14:05:55 0回复
    1
  • 跨越旅游观念差异,共筑亲情之旅
    万众一心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休闲方式,然而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在旅游观念上的差异却常常成为旅途中的困扰。
    两代人旅游观念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对旅游目的的认知上。父母一辈往往更注重通过旅游增长见识、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参观景点,将旅游视为一种充实自我的方式。而子女一代则更倾向于将旅游当作放松身心、摆脱日常压力的途径,追求的是个性化和独特的体验。
    在行程安排方面,父母通常喜欢提前做好详细规划,按照既定的路线和时间表进行,以确保行程的高效和有序。而子女则更偏好灵活自由的安排,愿意根据当下的心情和发现随时调整行程。
    消费观念的不同也是一个显著的差异点。父母一辈大多秉持节俭原则,对住宿、餐饮等方面的花费较为谨慎,更注重性价比。而年轻人则更愿意为了舒适的住宿环境、特色美食和优质的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
    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应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父母辈的观念源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他们的节俭和对规划的重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认真和负责。子女辈的新观念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产物,他们对个性化和品质的追求,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
    解决这些差异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调。在规划旅行前,两代人应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期望,共同制定一个既能满足父母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又能让子女享受到放松和独特体验的行程。在行程中,当出现分歧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互相倾听和理解。子女可以向父母解释自己的需求,父母也应尝试接受新的观念和方式。此外,适当的妥协和让步也是必要的。子女可以在一些方面尊重父母的选择,父母也应为子女留出一定的自主空间。
    总之,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在旅游观念上的差异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增进相互理解、加强亲情纽带的契机。只要双方都怀着尊重和关爱的心,积极沟通、互相妥协,就一定能够跨越差异,共同创造出温馨、愉快且充满意义的旅行回忆。
    2024-06-21 19:56:21 0回复
    2
  • 基本都是工薪阶层、农村务农的家长吧,孩子有出息了。善意谎言忽略价格、走旅行团、常回家看看和陪伴,等等,可以选择合适的形式孝敬父母,开心就好。
    2024-06-21 02:27:12 0回复
    0
  • wrl
    文 | 李轶
    好不容易带父母出去旅游,却遭遇“大床太软”“米饭太硬”“风景无聊”种种抱怨,这跟我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我的心态也经历了从委屈沮丧到理解包容的变化。
    我的父母亲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每年我都会陪他们旅游两三次。十年来,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大大小小的城市、景区去了几十个。
    起初的几年,每一次出门旅游都闹得不太开心。因为他们有满腹的牢骚,每到一地,不是抱怨这,就是吐槽那:酒店的床太软,景区太大了,门票太贵了、纪念品都是山寨货。总之就是出门旅游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些抱怨,我是非常沮丧的:我费尽心思凑年假、订机票,带你们看世界,怎么就落不到一个“好”字?我倍感挫败,甚至一度下定决心,不要再跟父母一起旅游了。
    所幸我的决心不够坚决,此后随着陪父母旅游次数的增加,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他们的抱怨渐少,满意变多!去景区玩,也愿意坐缆车、游轮,买小吃了;也会驻足拍照,赞美风景漂亮,甚至还主动跟我商量,下一次旅游全家还要一起来。
    为何变化如此之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抱怨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拿我的父母来说,他们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鲜少外出,突然面对陌生的旅途,内心会产生不安和焦虑。更深层次的心理还有:他们担心旅游花了太多钱,自己老了,出来旅游会成为子女的累赘。
    此时,他们会无意识地用抱怨来纾解内心的压力,以寻求一种熟悉和安全的感觉,维持心理上的自尊。归根结底,那些抱怨,并非是真的对旅游、子女的否定。最好的化解之道,就是多陪他们玩几次,当他们见多识广了,经验积累了,对新环境的紧张和排斥感也会减少,慢慢地学会品味旅游的快乐。
    遇到父母的抱怨时,我们做子女的完全不必感到挫败,以为一番孝心付之东流。以我所见,在许多父母的心里,有子女陪着出去旅游,那是莫大的骄傲。在我们村里,老人们最爱“吹嘘”的一件事就是:我家闺女儿子又带着我们上哪儿旅游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陪父母旅游不仅是尽孝的好事,也是两代人情感交流的良机。理解父母的抱怨,孝心孝行更踏实。今天我们的所言所行,又何尝不是为我们的下一代播下一颗包容理解的种子?
    2024-06-20 10:00:13 1回复
    1
  • 所以呀 不扫兴的父母有多宝贵
    2024-06-20 09:27:11 0回复
    1
  • 遇到这种情况,让父母和周边的同龄人去旅游也是一种愉快的方式。
    2024-06-20 08:42:31 0回复
    1
  • 出门旅游就是为了享受。
    2024-06-19 17:00:21 0回复
    0
  • 聪明的父母,只要孩子定的,吃啥住啥都必需是好好好,不然人家花钱遭恨何苦呢
    2024-06-19 15:52:08 0回复
    0
  • 过去一千多年,社会生产力停滞,就基本上没什么代沟。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代际差别、地域差别,大得很。别说两代人,就是同辈人,三五岁之间的差距,认知上生活习惯上就有可能有很大差别。
    2024-06-19 14:14:18 0回复
    1
  • 所有人挤一起的旅游就不是享受
    2024-06-19 11:27:15 0回复
    1
  • 6946
    积分
  • 201
    博文
  • 1334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