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常州 常州文旅为何绕开徐霞客
从徐霞客“灭门案”说起之二
中国学常州卷文旅册旅游篇
安 文
历史总是充满谜团。明末这起江阴“徐家灭门案”,留下很多疑团。多数人乍听如此触目惊心、丧心病狂的离奇案件,大概第一时间都会想: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相处多年的家仆们下此毒手,非得把主人全家斩草除根?是不是徐霞客和徐家为富不仁招致家仆们痛下杀手?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书香门第,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母亲还独立经营一个中等规模的纺织厂,家境富庶。受耕读世家文化熏陶,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霞客十五岁时,曾在常州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考取。父见儿无意功名,也不勉强,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个有学问的人。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读过内容都记得。但家里藏书渐不满足,他到处搜集没见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霞客十九岁,父去世,霞客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母亲年迈,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志行纯洁”比,母亲“勤勉达观”对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霞客放心远游。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一岁的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行李,离开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那么,霞客作为光鲜体面的“游圣”,难道背地里人面兽心,对仆人太过刻毒,从而导致可怕的报复?从已知信息看,霞客虽只是一介书生,但为人很不错,并不抠抠搜搜,也绝非口腹蜜剑的小人,不夸张说,堪称君子人格。虽说日后“徐学”成为显学,自有大量“研究者”贴金,但涉及霞客为人评价部分,没多少夸张。竺可桢曾送16字“孝于其母,重于其友,宽厚待人,严谨操守”。另有研究者说他是“匡扶正义、嫉恶如仇的硬汉”,都是符合实情的。
与同期三大“疯批”级旅行家比较,袁小修有“名士气”,到哪都端着,王士性则不免“官僚气”,属于老干部公费旅游,吃不了一点苦;而霞客文化水平比前辈们低,也没功名,耍酷不愿也不能,性质绝对最接近我等普通人穷游。他不乐仕进,对钱财权势看得很淡,生平朋友遍天下,从朝廷官员到地方士绅,自贤士豪杰至山野牧樵,都不乏知交,可谓来者不拒,有交无类,从不看人出身。从游记里边,我们也能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徐霞客没什么架子,偶尔不得已才用点小手段威吓而已,可以理解。感觉性情作派颇像李白,只不过没人家有钱。虽说爱玩,不是很上进,但并不纨绔,且很重情义。不妨看他如何对待落难友人:当年他远行有个游伴名静闻,是个出家人,目的地是鸡足山,意在抄录那里的经文,遂与徐霞客结伴而行。可当他们一块徒步到湘江一带时,不幸遇到盗贼,静闻受伤落水,不幸病逝。临终留下嘱托:如此身到不了鸡足山,望有义士能将其骨灰携往。霞客闻言泣下,随后安排他身后事,然后真的背负他的骨灰,一路爬山涉水,终至鸡足山,亲手将其骸骨安葬,且写下感天动地的悼诗。这样的人,当然不是那种刻薄寡恩的小人,而是可以托付生死的侠胆义胆。金庸如写徐霞客,一定会写成王重阳一类大师奇侠。
从已有材料看,霞客对“下人们”也绝对不至于苛刻。“家奴”背叛,霞客生前就亲历过,且处理得很漂亮!《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录过这起意外的家仆背叛事件:当他终于走到鸡足山,以为可稍歇时,一路随行仆人顾行,居然动了歪心思,狠狠背刺了主人徐霞客,不但自己偷偷溜走(不想再跟着翻山渡水受苦了),还置霞客生命安危于不顾,将所有银钱都偷走了。这在明代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如此一来,不仅可能让徐霞客衣食无着横死于外,从而犯下谋害之罪,且依当时律法论,家仆属主人私有,不能不辞而别,不然也是死罪。这等于说是罪上加罪,罪无可逭,断难逃生。可霞客怎么回应呢?他心情确实异常低落,但当本地僧人要帮他追回“恶仆”时,却马上冷静下来劝阻,说人家也有难处,让其自行返乡好了。对如此一般人断难饶恕的背叛,他选择了原谅。很快,他就在丽江重病缠身,双脚不能着地,是纳西族土司派人抬回老家,不久就溘然长逝。他的这种大度,这种不为己甚的善良克制,在劣绅横行的明代是罕见的。也可见徐霞客这个人,是真正的雅量高致,比同时“前辈”董其昌们,不知精神高尚上多少倍。
当然,霞客仁恕之心,日后也得到好报:当霞客含恨而终,《徐霞客游记》由于散失严重,整理者无从措手时,正是这位临阵脱逃的家仆顾行,主动上门协助,慢慢回忆起大量共游细节,从而让脱漏记录得以贯串。可以说,后世读者能相对完整地看到一部《徐霞客游记》,理应深深感谢这位曾经的“卖主”家仆,稍加致敬这部伟大经典的“幕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