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古槐滩簧】锡剧人生 · 锡剧著名演员姚梅凤

方块糖 最后编辑于 2024-06-16 19:56:18
1306 4 5

姚梅凤,原名张梅凤,生于192216日,常州,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苦熬至10岁,不幸父亲亡故。因家境贫困,在12岁时随母亲在吴江震泽一家震丰缫丝厂做童工。

锡剧著名演员姚梅凤2.jpg

不久发生“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我国东北,南方各地工厂受其影响相继停工,我和母亲一起失业。1936年一家生活没有着落,母亲托人介绍我拜锡剧艺人姚家兰为师,学唱锡剧工旦角随师边学艺边演戏。16岁开始登台唱戏,从此走上了舞台生涯的坎坷道路。

旧社会的艺人被人踩在脚下,称为“戏化子”,女人唱戏,更加低人一等,倍受欺凌。我终年累月飘泊江湖,忍饥熬寒地唱戏度日。最可恶的是那些地痞、流氓、恶霸,他们像毒蜂似的蛮缠,不是写帖子、打秋风,就是要我们白唱堂会送人情。

有一次,戏班到常塾王墅镇演出,镇上姓陶的伪区长派人叫我到他的鸦片馆去唱小调,我很气愤,没有理睬他。第二天,那个伪区长以“有伤风化”、“扰乱治安”为由,勒令立即停演。

姚梅凤 姚家兰(师傅) 周金媛2.jpg

戏班只得离开王墅,辗转去屯墅演戏,刚塔好戏台,谁知又来了个黑煞神似的伪警察局署长,责问我为什么不去鸦片馆唱小调。我回答说:“我唱戏只会在台上唱,鸦片馆是唱不出来的!”黑煞神破口大骂,最后勒令:“王墅你不唱,屯墅也没有你唱的地方,马上替我滚!”就这样,戏班被迫解散了。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唱戏艺人不唱戏要饿煞,唱戏要气煞,被逼得走投无路。我只得带着一家六口,回到苏州阊门金明戏院演戏。那时是“老板制”,艺人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那微薄的工资难以糊口求生,真是度日如年哪!

在苏州阊门外的“小荒场”演出时,常抽空到就近的场子看杭州武林班的演出,对他们的“大锣调”很感兴趣,学学哼哼,感到味道很好,便不由自主地引进到她的锡剧演唱中。尤其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巧妙地运用慢大陆板、快大陆板、清板等手段演唱的“大陆连环板”,形成了锡剧姚梅凤派大陆调。

姚梅凤辅导柳影趟马2.jpg

在其主演的锡剧《刘胡兰》、《金红梅》、《走上新路》、《大年夜》中,都有创新的唱段。尤其在《三请樊梨花》剧中72个“为你冤家薛丁山”用大陆连环板为主调,在第一届江苏省戏曲观摩会上得到好评,有文章说是“在锡剧剧目中恐怕是第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

折子戏《三请樊梨花·初请》脍炙人口,唱腔被收入《中国音乐集成》,姚梅凤派大陆调被吴江区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锡剧剧种的音乐宝库增添了财富,大陆调逐渐流行于锡剧界,江苏省锡剧团在《双推磨》、《红楼梦》、《海岛女民兵》等剧中成功运用,大陆调成为继簧调之后的锡剧第二主调,姚梅凤是有功之臣。

解放前夕,姚梅凤与王呆初等组建“联谊锡剧团”,1950年改名为“苏州市友好联谊锡剧团”,姚任团长。期间排演了《解放前后》、《刘胡兰》、《姐妹翻身》、《新事新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其中反映现实生活的《解放前后》,参加了1950年苏州市春节戏曲演出竞赛,荣获演出奖,姚梅凤获得了个人表演奖。

姚梅凤和吴江县领导合影2.jpg

1951年庆祝建党三周年期间,主演的《刘胡兰》在开明大戏院公演,连演14场,天天满座。被选为苏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艺委员、苏州市妇联委员,兼任文艺工会女工部部长。

在参加苏南锡剧大集训时,领导吴石坚特别介绍了参加大集训的20个剧团中这个最小最穷的剧团,说:“能不能互相支援一下,帮衬帮衬?”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不少剧团拿出自己的行头,拿出演员来帮衬姚梅凤剧团,令姚梅凤感激涕零。

结业后,姚梅凤剧团带着19个兄弟剧团的情义,来到吴江,于195210月改名为“吴江县锡剧团”。从城市到乡镇,姚梅凤把兄弟剧团给予的无私关怀化成了巨大力量。她全身心投入到锡剧事业中,带领着吴江县锡剧团坚持了整整30多年。

吴江县锡剧团下乡巡回演出新华日报记者采访合影2.jpg

在吴江锡剧团,姚梅凤组织编导创作演出了大量现代戏。演出场所从苏州市区转至吴江农村,开起了常年乡下露天演出。排演了《白毛女》、《樊梨花》、《大年夜》、《两只摇篮》、《几粒谷》、《风雨江南》、《三喊糯米团》、《无形的锁链》等剧目。如《双季花开》、《试金石》、《大年夜》等,还根据锡剧团自身素材,创作了《艺园花开》。

她自己主演了《金红梅》、《走上新路》、《刘胡兰》、《杨立贝》、《大年夜》等。对于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她也大力扶持,如《孟丽君》、《小刀会》和骆黎明创作的《魏征拜相》等。

特别是她的成名作、代表作《三请樊梨花》,她扮演的樊梨花文武兼备、武戏文唱、表情真挚、唱腔自成一格,她把这一角色先后传授给鲍毅、朱琦、高玉英、柳影、凌云等五代樊梨花。她引进、培养了王小坤、周晓明、杨惠兴、陈月良、盛连荣、陈志耿、陶国宏等生角,朱琦、高玉英、陈菊媛、姚玉珍、柳影、黄凤珍、宋夏兰、凌云、赵玉华等旦角,黄国杰、王敬柏等作曲,许龙生、周晓明、金永华导演等,吴江锡剧团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小刀会》久演不衰,影响到千家万户。

沈素珍、姚澄、季梅芳、汪韵芝、姚梅凤2.jpg

1954年主演《卫生干事》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56年参加苏州市戏曲会演获“优秀演员奖”,1957年参加省组织会演获“演员二等奖”。

1960年剧团受到国家文化部嘉奖,授予“红旗剧团”荣誉称号,进入了当时8个全国红旗剧团的先进行列,姚梅凤受邀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1年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锡剧著名演员流派会演中,七个孟丽君(姚澄、梅兰珍、沈佩华、薛静珍、沈素珍、张玲娣、姚梅凤)同台演出,姚梅凤和张雅乐演《君臣游园》一折。同时与许龙生参演《三请樊梨花·初请》。

1964年出席全国剧团团长会议。同年,《大年夜》参加华东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到1965年为止,姚梅凤带领剧团跑遍了全县23个公社、7个大镇,且深入大队,建立了130多个演出点,剧团的锣鼓几乎响遍了吴江县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1980年,参加无锡“太湖之夏”音乐会,与王小坤合作《三请樊梨花· 初请》。1982年,被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95年,作为锡剧老艺术家代表,受邀参加常州市首届青少年锡剧群英会。

创建吴江锡剧团后,朴实的吴江人民常称之为姚梅凤剧团。剧团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团、送戏下乡、演现代戏。正如原苏州市文化局局长钱璎所说:“半个世纪以来,姚梅凤领导的吴江锡剧团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送戏下乡,坚持演好戏,演群众喜爱的戏,他们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将群众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农村交通不方便,他们就乘船;船到不了的地方,他们背着行李、服装步行到演出点。没有剧场,他们临时搭建舞台,寒冬腊月,他们将台口朝北,不让群众面对寒冷的西北风……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心里只有群众,想的是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原苏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王途光曾说:“吴江无山可上但有乡可下,送戏下乡便是雪中送炭。农民们赞誉吴江锡剧团是水乡文艺轻骑兵。”姚梅凤被评为全国和省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她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多次受到当时文化部领导周巍峙的接见。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新华日报》、《剧影月报》连续发表几十篇文章对剧团进行了报道,吴江县锡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红旗剧团,成为了全国文艺团体八面红旗之一,曾为毛主席拍摄“毛泽东打乒乓”、“畅游长江”的新华社记者、著名摄影师吕厚民曾专程跟踪剧团拍摄了一组组珍贵的照片。这些功绩凝聚了姚梅凤老师的多少心血和汗水。

姚梅凤退休后随儿子儿媳(著名锡剧演员张志强、徐洪芳)定居南京,期间不仅积极参加社区、市区的文化活动,还带动儿子、儿媳、孙子一起参与,祖孙三代参加了南京市电视台“庆七一”老少联欢会。

2013749许,原吴江县锡剧团团长,被誉为“水乡一枝梅”的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梅凤老师于与世长辞,终年93周岁。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双桂女
  • 泉水涓涓
  • 八月小龙
  • 嫳屑男子
  • 徐永固.
发送

4条评论

  • 名家大家,感谢您分享
    2024-06-17 10:57:22 0回复
    1
  • 锡剧界的泰斗
    2024-06-17 10:12:35 0回复
    1
  • 学习了
    2024-06-17 09:14:13 0回复
    1
  • 姚先生高寿。
    2024-06-17 08:35:53 0回复
    1
  • 8467
    积分
  • 123
    博文
  • 1103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