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孙子兵法》之二:作战篇
二、战不能久
中国学军事卷理论册孙子兵法篇
安 文
战不能久
战争成本惊人,打仗,拖不起,更拖不得!孙子兵法: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十万军队长期征战,即便胜利了,也会让军队疲惫、士气萎靡;攻城就会加速兵力消耗。长期在敌国打仗,军队耗费巨大,会让国家和百姓陷入困境。贾林注曰:“战虽胜人,久则无利。兵贵全胜,钝兵挫锐,士伤马疲,则屈。”虽战胜敌人,但如拖得太久,得不偿失,会出现两个致命的后果:首先,军队会被拖垮,全军将士身心疲惫,士气就像霜打的茄子,战斗力断崖式下滑,还去攻城略地,结果显而易见:倒在敌人城下的士兵增多,兵力加速消耗。其次,这么一支日费千金的部队,常年征战在外,军费激增,国库难支,百姓家底儿也掏个精光,连野菜也没得挖,吃了上顿没下顿,保不齐会饿出个朱重八来。国家就不是元气大伤的问题了,而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勉强保命,也是侥幸,也撑不过十五。
苏轼先生有篇著名的奏疏,叫作《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给皇上讲好兵必亡的大道理。都知道苏轼先生擅长比喻,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乐观洒脱劲儿画面感,真有感染力。苏先生这次说:有些君王喜欢用兵,就像好色一样,一晚上不醉生梦死都不行,虽然很欢乐,但长此以往,身体哪能吃得消呢。好兵,犹好色也。苏大才子想象力,只有敬佩份,天赋异禀啊。他列举了四位帝王光荣事迹,且看其中两个。
秦始皇排第一。这位千古一帝,统一了六国,可他幻想的万世基业,只在这个世界上存续了短短十四年,连块百年老号的牌子也没混上。苏先生说,秦始皇做了皇帝,净干些劳民伤财的事儿,征兵打仗,收拾胡越;征招民夫,修建阿房宫、陵墓;巡游四方、修仙。对,还修了个在太空很显眼的万里长城。百姓没饭吃,他不管。百姓累死,他不管。百姓被处死,他也不管。所以最后,百姓也不管了,揭竿而起,戳破他的万世美梦。呜呼哀哉!
汉武大帝排第二。他做了五十多年皇帝,有一半时间在和匈奴打仗,打得匈奴都远撤漠北重新安家,他还不收兵,一定要把人家赶尽杀绝。最后打胜了,版图也扩张了,但国家也被他掏空了,只能说是惨胜,他的个人野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的曾孙宣帝,计划给这位武帝祖宗立庙,于是下诏让群臣评价武帝的功过。长信少府夏侯胜,不同意给武帝立庙,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他说这位祖宗,虽打服四夷,扩大国家版图,但这是用死伤无数、榨干百姓换来的。百姓四处流浪,还赶上四处蝗灾,赤地千里,一点吃的没有,只能吃人,对百姓一点恩德也没有,不配立庙。
多说一句,秦皇、汉武这二位爷,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可是为什么只有秦朝二世而亡了呢?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刘邦登基后,意识到不能马上治天下,他、他媳妇儿、儿子和孙子,一以贯之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三代人,休养了七十多年,国家变得富得流油。家底厚,就轻易折腾不光。第二点,汉武帝晚年也认识到再打恐怕自己老命不保了,调整国家政策,与民休息。他儿子昭帝,延续他老爹晚年政策理念,稳住了国家局面。而秦始皇命不好,爱子胡亥在劳民伤财方面,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不冤,该!
孙子讲长期用兵,危害和隐患特别大,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打仗,拖不起,更拖不得。
德日法西斯都算孙子信徒,一打就是闪电战。汪精卫甚至借口战不能久,投降日本,搞什么和平建国,当了遗臭万年的汉奸。正当蒋介石徘徊于速胜论与速亡论犹豫不决时,伟人发表《论持久战》,公开挑战孙子兵法,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伟人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孙子兵法。小而强的日寇侵犯大而弱的中国,拖不起的是日寇,日寇怕的不是国军在正面战场时不时每每以伤亡几十万代价与其硬拼消耗,而是伟人发明的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破袭战等等人民群众的持久战。中国在持久战中损失惨重,日本更耗不起,是以我之优势抵抗敌之劣势,而不是以我之兵力劣势勉强应付敌军之强势。三大战役后,当我军兵力占据优势,伟人立即指挥百万雄师解放全国,埋葬蒋家王朝,这就是伟人深谙孙子兵法神机妙算的伟大之处。再总结一句话,就是打仗拖不起,更拖不得;如果打不过,而敌更拖不起,拖不得,那我们就要对症下药,用太极慢功耗死他,用拖刀计拖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