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言九五 盗跖之道 中国学国文卷杂文册庄子篇
庄言九五 盗跖之道
中国学国文卷杂文册庄子篇
安 文
盗跖之道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1],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2],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3],苌弘胣[4],子胥靡[5]。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5]:“盗有道乎 [6]?”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7]?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8];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9];分均,仁也[10]。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11]。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12],鲁酒薄而邯郸围[13],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14],而天下始治矣。
(1)至知:即至智,指智慧绝顶者。(2)至圣:绝顶的圣人。(3)龙逢:即关龙逢,传说夏桀时贤臣,桀无道,因极谏 而被杀。比干:殷纣王之叔父,纣暴虐,比干强谏,被剖心而死。(4)苌(cháng)弘:春秋周大夫。胣(chǐ):剖腹。据史载,晋赵鞅伐范氏、中行氏,而苌弘亲二氏,故赵氏遂讨伐苌弘而周人杀之。(5)子胥: 姓伍,名员,春秋楚人。子胥事吴王夫差,切谏当以越王勾践为忧,不听,被赐死,且以马革为囊盛其尸而浮之江中。靡: 靡烂。谓使其尸靡烂于江中。 (6)跖:即盗跖。传说为春秋时鲁人,是农民起义的首领。“盗”,为对其的贬称。道:行事规范。 (7)何适:何往;进行何事。 (8)妄:虚妄;无事实根据。意 :臆测。室:家,指被盗者之家。圣 :神通。 (9) 知(下字):同“智”。(10)分均:所得与徒众平均分配。仁 :爱人。(11)圣人之道:即指上述所谓圣、勇、义、智、仁。不立:无成。不行:无所作为。(12)唇:嘴唇。竭:失去。(13)薄:酒味不醇厚。邯郸 :战国时赵国国都。战国时,楚宣王朝会诸侯,鲁恭公后至,且所献之酒薄。楚宣王怒,鲁恭公亦不辞而归。于是宣王发兵而与齐攻鲁。梁(魏)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救之,得此机会,遂出兵围邯郸。句喻两事相为因果。(14)掊击:打击。纵舍:舍而不惩治。
庄子认为,“圣人”(统治者)为大盗之产生创造条件,因此打倒了“圣人”,也就无大盗可以惩治,天下自然能治理而太平无事。圣人与大盗两者实为因果关系。
论述“圣人”与大盗相为因果关系,打倒“圣人”,也就使大盗消亡。为什么?因为统治者积累了财产,并且守卫着, 且认为臣下侵犯其利, 即杀戮无赦。而大盗正敢于取而代之,不仅财产,并其权力。所以“圣人”之统治为因,则大盗之产生即为果。无因即无果,乃事例之所必然。作者的看法是可以成立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统治者,所作所为并不都只有独裁反动一面,要具体分析,作者一概而论,显然有其片面性。
文中又论述作为一个大盗的基本修养, 认为必须具有儒家的圣、勇、义、智、仁的品行。若没有这些基本修养,就不可能成名于世。这就说明大盗乃脱胎于儒家思想。文中所写这节文字,读来趣味盎然,是难得妙文。儒家人物转身一变,即成大盗。这是对于儒家的刻毒讥刺,手法真是无可复加了。
-
泉水涓涓
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