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汉字二十:文明
中国学语言学册汉字篇
安 文
常说中国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那什么是文明呢?汉字可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是“文”的甲骨文: 《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就是说“文”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所以,文是事物的纹理、纹路。也是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在天地间展现出的生命状态,引申即为万物的特征。
我们看“文”字小篆,从玄从爻。玄与爻都是宇宙规律和宇宙法则的承载和展现,代表的天之“道”,是上天的旨意和智慧。 古人常讲:文以载道。文者,道之显也。所以,文是承载天道的,是将“天文”而演化为“人文”。
明呢?这是“明”的甲骨文。是日与月的形象。明中为什么用”日月”的意象?的甲骨文。
【說文】照也。【疏】照临四方謂之明。也就是说,可以像日月一样,可以照临四方的才称之为明。
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承载天道,将天文转化成人文,可以照临四方,是可以激发人内在的善与美的,是可以润泽人心,让人也归于光明坦荡的,才称之为“文明”。
从汉字启示,文明有这样几个特质:
第一, 文明是承载“天地之道”的;
第二, 文明是有像日月一样的光芒,没有分别的给万物,给人带来光明的;
第三, 文明是可以滋养万物生长的,是可以滋养人心的。
所以,不是历史上存在的就是文明,文明与物质多少也没有直接关系。
曾经的文明。文明真正彰显的是一种精神内核,是“光明浩大”存于心,人又把“光明、文明”之道承载表达在各行各业中,体现在书画、艺术、建筑、水利、种植、科技等,也体现在人为君、为官、为人上。于是,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聖觉君子共同演绎出真正“精神文明”的传承。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为我们留下了人应该有的样子。
自古中华文明中就有“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有“以德配天”“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有“安贫乐道”“不義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仁者爱人”;有“择善而固执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诚能感天”;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有“温良恭俭让”;有“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人间有味是清欢”;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都是真正中华文明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品性,是我们真正精神的根。
在这些词句中,我们读到的是“道”,是“德”,是“大義”,是“淡泊”,是“和乐”,是“修养”,是“大勇大智”,是“高洁”,是“宽大包容”,是“温润”……没有争斗、虚假、夸大、机关算尽、急功近利、谄媚、浮躁……因为这些词恰恰是背离文明的。所以,那样真正文明的精神,可以透过千古,依然照亮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文明光明、坦荡、浩大的样子。
文明的标准——幸福。曾经某大学有这样一个研究,世界上都有哪些地方是文明开发的地方?这个研究界定“文明开发的地方”的标准是什么呢?有其中很重要的两点:第一:这个地方的人要有幸福感;第二:这个地方不需要靠暴力来管制归正人的行为。在这两条中,我们发现,文明更多是对人状态的一种衡量。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和衡量,但幸福的人一定不焦虑,而内心平和,内在富足。当然,对于幸福,其中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从早上醒来到睡下,这一天,会不会有意识的跟10个以上的陌生人打招呼,问好或道声早。为什么以这件小事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呢?因为一个人可以与陌生人打招呼背后其实展现了人的状态和社会的状态的。首先,这个人得不焦虑,很自在,很快乐,他才有心情跟别人打招呼。另外,这个社会必须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因为你得信任大家都不会做越轨的事情,才会愿意对人这样做。当然,这说明这里的人都得很真诚善良,内心很干净,才会愿意与不认识的人“问好”。达到这样的状态,才是人应有的“文明”状态。
说完幸福是文明开发的第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就是不需要靠暴力来归正人的行为。暴力从来就与文明无关的,暴力是野蛮的结果。人内在没有道与德,才会在心中生发出暴力。暴力对人来讲,就是佛魔两性中,魔性的一部分,也是魔的伎俩和说辞。
文明的标准——德治天下。中华文明自古崇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究“德治天下”。所以,自古中华文明的本来,并不是以暴力论,而是以“德”化天下。人文始祖黄帝“以德治天下”,有凤凰来。后来,尧帝让天下给舜,也因为舜德行深厚。舜去治理任何地方,从来不是用暴力,而是用德行感化。舜初到常州舜山(时称高山)、济南历山耕种时,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德行感化众人。果然,一年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舜曾到湖州雷泽这个地方打鱼。这儿年轻力壮的经常占据较好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舜还曾到宜兴陶河,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治理一年后,陶土质量变好了,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所以,尧帝得知舜德行后,认为他足以担当一个国家的命运,遂把国家让给他。
这是4000多年的故事,足以看出最初中华文明的高度。这应该是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真正的原因吧。
我们发现,文明从来与物质多丰富没直接关系,与现在相比,4000多年前物质应该不如现在丰富,但可以看到那时人“文明”的高度。舜的德行也确实可以照临四方,他治下的所有人都被他“厚德”的光明照亮,所以自然愿意追随效仿,何须用暴力呢!所以,中华文明还有一句话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然,不仅是君王,自古贤士举才也是以“德”而论。蜀汉丞相诸葛亮临终前向后主推荐蒋琬为相,因为蒋琬平日注重修身、品德高尚,肯纳忠言,做事无私。诸葛亮病逝后,蒋琬确实为政以安民为本,度量宽宏,深孚众望。
文明高度来自修心。看曾经的艺术画作、音乐、建筑、服饰、饮食、水利等,为什么到现在都动人心魄,能经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因为有“文明”的高度。
中华文明是神传文明,是直接效仿天地而成的文明体系,所以,从各个维度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都是讲究良性循环的,每一种存续下来的文明,都是能够修养人的身心的。因为智慧的聖觉,要给人的不仅仅是物质,因为人如果只是陷入到物质中,只会激起更大的欲望,最终人人受害,人人焦虑,人人内卷,不仅会导致人的身心不平和,也会因为人心的凋落,导致环境的凋落,最终人走上的其实是一条坠落悬崖的不归路。
造物慈悯于人,所以,聖觉自文明伊始,传给中国人的,都是能达到“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智慧,是让人真正走向幸福的路。士农工商兵、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每个位置,每种生活方式,就是永续的,是修心的。各行各业都讲究“重德”,我们看德行高的人,他做出来的东西,质量都是好的。以前的老物件,经历上百年都可以用的。因为心好,一切都好!如果人心坏了,那什么都坏了。所以,自古各行各业都讲究打坐静心,而各个行业的精英,从诗人、画家、医学家、商者、君王、国师,凡所留名的,基本都是修行人。
人通过修养身心,天道在他们身上承载。而他们把中华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供现在的我们得以瞻仰。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看到真正文明的样子,看到我们曾经走过的那条文明的路,让我们知道未来,真正该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