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读《易经》《尚书》一九三
道心惟微
中国学国学卷易经册
安 文
道心惟微
为什么“道心惟微”?因为人那善良光明浩大与“天地之道”同一的神性、佛性(道心),半引导半选择的被欲望、兽性全然覆盖。于是,只能在某个突然时刻,若隐若现。
某个时刻,我们会在匆忙中停下来问问自己:哎,好像哪里不对啊!我在干什么呢?我在争什么呢?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但现实的人流继续攒动,于是会来不及继续思考,身不由己,只能继续下去。
“道心惟微”不是道心没了,而是被人心遮蔽了,遮蔽得很微弱。人心不死,道心不出。让人放下欲望很难,但放下之后,会发现另一番天地。这番天地只能是放下之后才能为人展现。但人一般要求是,你给我展现我才放下。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宇宙法则在制约着一切。就像一个人背起一个大石头,跳到水里,人一定会沉到水底。人想看到水上的风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扔掉石头,自己就会浮起来。但是,你说:你给我看看,我不信,你让我浮起来看到水上,我就扔。这个过程的难点就在于,你扔不掉石头,你就浮不起来,别人也没有办法帮你。
所以,《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唐僧师徒经过流沙河,见波涛滚滚,八百里一望无涯,一艘船也没有。悟空提议让八戒背唐僧过河,八戒说师父骨肉凡胎,重似泰山,自己腾云之术也普通,根本背不动。于是让悟空去背。悟空说:“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你只能自己达到那个状态才行。就像过筛子,你颗粒太粗,筛不过去。别人也没有办法。其实说的是一个理。当然,也有人相信,于是,他就放弃那个“人人都背的石头。”于是,他看到了水上的风景。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这也是“道心惟微”的原因,要放下人心,回归道心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中国文化不是哲学,也不是理念,更不是知识的探讨。是真正生命宇宙的真象,说的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是需要生命的实证才能体悟的。中国文化讲“体悟”。很多年前我以为是像“西方哲学”或其他知识一样,道理上的明白。后来才明白,体悟,是用自己的身体真正看到,接触到,实证到。
这条路,容易,也不容易。不容易就在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不死,道心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