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故江王息故澧州刺史广平公夫人杨氏墓志》:
属唐祚中缺,宗族迁播,公谴南陬,勑降西掖,爰及外氏,命离夫人。夫人赴镬道亡,从义守节。父恭荷造,旋乃迫离,胁夺志怀,改醮胡氏。君父之命,难以固违,闵夏之礼,或释其道,因兹遘疾,久积缠痾。
杨无量寿,玄祖杨士达,即武则天之母荣国夫人的父亲。杨无量寿嫁给江王李元祥第五子李炅为妻,姐姐杨氏嫁给了唐中宗的节愍太子李重俊。
从出身和家族婚姻关系来看,杨无量寿这一生应该稳稳当当的才对,尤其是顺利生下了嫡子,后半生更可高枕无忧了。然而不巧的是,碰上武后临朝,李唐宗室子弟比较有能力的都被流放、被杀了,杨无量寿也因此与丈夫李炅离婚,改嫁给了胡氏。
当然了,古代女子提倡从一而终,所以在墓志上怎么可以直接说杨无量寿是自愿改嫁的呢?于是理由就来了:“夫人赴镬道亡,从义守节。父恭荷造,旋乃迫离,胁夺志怀,改醮胡氏。”
看,杨无量寿说了:我也想守节来着,奈何被家人逼迫,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怎么能违抗长辈的命令呢?
然而从杨无量寿的实际行动来看,所谓屈从于父辈的压力而被迫改嫁的事情,根本就是粉饰之词。
看看韦嘉娘,人家也是丧夫丧子后被家人逼着改嫁,但是韦嘉娘的反应可不只是在墓志上“嘤嘤嘤”哭诉几句,而是真的采取了坚定的措施,直接割耳明志:
“严慈哀茕是念,议图抑夺;夫人柏舟自誓,必死无移。援刀截耳,以露诚请。”
还有楚王李灵龟的王妃上官氏,结婚不过数年就守了寡,连儿女都没有,但是在面对家人劝其改嫁的时候,态度十分坚决,甚至不惜自残以明志。
《旧唐书·列女传》:
楚王灵龟妃上官氏,秦州上邽人。父怀仁,右金吾将军。上官年十八,归于灵龟,继楚哀王后。本生具存,朝夕侍奉,恭谨弥甚。凡有新味,非舅姑啖讫,未曾先尝。经数载,灵龟薨。及将葬,其前妃阎氏,嫁不逾年而卒,又无近族,众议欲不举之。上官氏曰:“必神而灵,宁可使孤魂无托!”于是备礼同葬,闻者莫不嘉叹。服终,诸兄姊谓曰:“妃年尚少,又无所生,改醮异门,礼仪常范,妃可思之。”妃掩泣对曰:“丈夫以义烈标名,妇人以守节为行。未能即先犬马,以殉沟壑,宁可复饰妆服,有他志乎!”遽将刀截鼻割耳以自誓,诸兄姊知其志不可夺,叹息而止。寻卒。
所以杨无量寿若真的有心守节,尤其是在和前夫有儿子的前提下,就算不用自残,只要表现出非常坚定的决心,也是能做到不必改嫁的。但是杨无量寿除了在墓志上装模作样摆出一副要给丈夫守节却不得的模样外,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
当然,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也是人之常情,世人都能理解。所以被父兄夺志这个借口虽然老套了点,但勉强也是能遮个羞的。
然而遗憾的是,杨无量寿显然要的不仅仅是遮羞这么简单,她想要的是被当做贞洁烈妇供奉在神座上。所以接下来又当又立的程度,简直叫人叹为观止。
“君父之命,难以固违,闵夏之礼,或释其道,因兹遘疾,久积缠痾。返香无征,暮华有限,呜呼!以开元十九年六月六日,薨于鼎邑殖业里私第也,春秋六十有五。”
杨无量寿一边说自己被迫改嫁后,就此缠绵病榻一病不起,一边又和新老公顺顺利利地把儿子生了,然后活到65岁寿终正寝。
65岁这个寿命放在现代社会自然是不够看的,但在古代普遍短寿,人均不过40岁的年代里,65岁足以称作高寿了。
不过高寿归高寿,这并不妨碍人家在墓志上装作自己是如何因为思念前夫而得病,乃至折寿早亡的。所谓“因兹遘疾,久积缠痾”“返香无征,暮华有限”是也。
最后还因为跟前夫、后夫都生了儿子,导致身后“二氏各男,绝浆泣血,卜远申议,别建封茔,拜飨之仪,具得其礼。”
两边的子嗣都想将杨无量寿和自己的生父合葬,双方争执了一番后不得不相互妥协,干脆都别合葬,另外葬在洛阳县清风乡北邙山之原。
杨无量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做起表面功夫来毫不手软,然而这种又当又立的行为,又岂是墓志上的虚伪之词能掩盖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