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学文化卷传统文化册综合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05-27 21:42:17
1037 0 4

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学文化卷传统文化册综合篇

 

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有效迸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两个结合”的深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固本强基”“培根筑魂”。

要在坚定自信、深化结合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统一性、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经过五千年历史选择沉淀、至今充满活力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文明基因,让我们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彼此成就、相互契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大法宝。

要在守正创新、转化发展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迸发其生命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在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建设和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开放度、包容性。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现代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感召力、和平性。

要在服务人民、保护利用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性、实践性。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坚持保护管理、价值挖掘、活化利用、创新转化,注重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让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融入文化宣传、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通融合、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与当代人民的共生共融。

要在五个文明建设、五个现代化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综合性、全面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到五个文明建设中,让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个文明的文化根基、精神动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到五个现代化建设中,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添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文化底色和鲜明特色。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子兵
  • 泉水涓涓
  • 安老师的学生
  • 一休哥
发送

0条评论

  • 25929
    积分
  • 2244
    博文
  • 9184
    被赞

个人介绍

河海大学退休教师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