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原名濮水泉,1920年生于江阴县长泾区赤岸乡长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上了三年小学,他有个会吹唢呐的远房娘舅,平时给婚丧喜庆人家当吹鼓手。水泉从小聪明好学,闲来无事,也学会了吹唢呐,经常跟着去当吹鼓手,挣几个铜板贴补家用。
抗战爆发后,祖国大好河山沦陷,人民颠沛流离,有位祖居绍兴的姓孙的锡箔庄工人,举家逃难来到水泉家附近的村庄。他看上了水泉,有意将自己的四女儿孙爱仙许配水泉为妻。经双方父亲作主,定了这门亲事。1938年水泉和爱仙完了婚。
新婚不到三个月,碰上要抽壮丁,濮水泉当年18岁,壮丁册上有他的名字。去当兵吧,谁知道能否活着回来,买个壮丁去代替吧,家中吃都困难,哪来这一大笔钱。怎么办?商量来商量去,唯一的办法,只有离家逃出!可是,大地茫茫,举目无亲,逃往哪儿呢?忽然,水泉想出了一个主意,逃出去学唱戏。原来,不久前,一直在外唱戏的前村老艺人缪秀金,因逃难回来过,从小喜欢拉拉唱唱的水泉,曾经讲起要拜她为师,学习唱戏,当时缪秀金一口答应过。
一天深夜,水泉和爱仙带了一条被头、几件替换衫裤,与宅上的好弟兄吴家良三人,不顾父母反对,悄悄地离家投拜缪秀金老师去了。
在苏州阊门外小玄妙观的民众戏院里,水泉正式投拜缪秀金为业师。从此,18岁的濮水泉开始从艺,业师给他改名为濮惠芳,他的妻子孙爱仙,也随着改名为濮惠英。
旧社会学戏,实际上全靠自己死背硬记。濮惠芳在家时会拉拉胡琴、敲敲板,师傅就让他先在乐队里边看戏边拉琴或敲板。他凭着自己读过几年书,会写几个字,看戏时,把唱词记在脑子里,散戏后,就把唱词写在折子上,以后老师唱到同样的内容,再拿出来校对、订正。
这样没有多久,濮惠芳已学会了不少剧目。有次在苏州高桥头的一爿茶馆店里演出《双珠凤》中的《送花楼会》,谁知快要开场了,饰演文必正的小生演员不见了,大家急得六神无主。
这时,濮惠芳立即自告奋勇地提出让他来扮演文必正,等待业师最后决定。缪秀金回忆起自从这个学生学戏以来,就起早摸黑地练唱腔,练念白,练动作,练台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就凭这股勤学苦练的精神,相信他能够顶下这个角色,更何况救场如救火呢。因此,缪秀金深情地向他点了点头。濮惠芳终于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了。由于他年纪轻,扮相英俊,加上嗓音条件好,首次演出竟然就成功。从此濮惠芳断断续续地唱起小生来了。
接着缪秀金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没按过去学唱戏要“学三年,帮三年”的规定,两年半后,就让濮惠芳离开老师,独自到乡班里去唱正场小生了。1942年,濮惠芳离开乡班,去常州西区戏院演出。这里县市区,观众要求高,因此,他一面借了钱,添置了几件演出用的褶子,一面又投拜擅长演小生的陈玉良为继帖先生,非但学到了不少表演艺术,还学会了《花园赋》《金殿赋》等很多“赋子”。濮惠芳的小生戏在常州、无锡、苏州一带开始小有名气。
旧社会艺人常常受欺凌,濮惠芳怎能例外?有次戏班到江阴顾山镇乡下的陈家巷演出,当地恶霸陈宝康,故意捉弄大家。先叫演员跳加官,再叫演员唱小调,唱了一只又一只,直到演员的所有小调都唱完了,还是不让停,演员实在没啥小调唱了,他就大发脾气,把演出用的汽油灯全部敲光,还逼着演员当场离开陈家巷。他们只得饿着肚皮,含着眼泪,挑了演出用具,连夜走到无锡,去朋友那里借了钱才烧顿大锅饭充饥。类似这种受人侮辱的事太多了。屡受凌辱的濮惠芳想能否有一天,艺人能安安心心地唱戏,太太平平地过日子?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49年4月24日常州解放了。正在常州西区戏院演出的濮惠芳,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从不惊动老百姓,更不到戏院里去扰乱演出。心里暗喜,世道果然变了。同年8月,濮惠芳所在的芳和林记剧团去无锡南门外华官戏院与殷宝童的剧团合并,取名星艺锡剧团。当地人民政府为了提高艺人的素质,从10月份起,组织艺人每星期参加两次政治讲座。濮惠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心情舒畅。那时每天演出日夜两场,逢到学习日,他总是往返六里路,准时赶去听课,连续一年半,从未缺席或迟到。通过学习,他心明眼亮,感到艺人真正翻身了。
1950年,苏南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濮惠芳所在剧团马上排出了新戏《贫女泪》上演,在无锡市戏曲竞赛演出中,获得二等奖,濮惠芳荣获演员一等奖。1951年,全国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剧团又及时演出了大型现代戏《大义灭亲》,荣获当地政府的特等奖。
1952年8月,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在苏州举办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苏南地方戏曲集训班”。当时,濮惠芳所在的星艺锡剧团正在上海演出,卖座还算不错,要是停演出去参加一个多月的集训,收入哪里来?虽然参加集训人员的伙食由政府供给,那末家里人的生活怎么办?
当时政府也考虑到这一点,为了让艺人都能安心地参加集训,规定生活确有困难的演职员,可以申请救济款。但是,濮惠芳夫妻商量,政府已经这样关心我们,怎能再给政府增加开支,情愿当去东西养家里人,也不要政府的救济款。在濮惠芳的带领下,全团演职员愉快地去苏州参加集训。濮惠芳担任班委委员,并兼第二中队副中队长。
集训班里,濮惠芳回顾自己的遭遇,深感艺人能有今天,全靠党的英明领导,共产党就像太阳一样,照得艺人心里亮堂堂,浑身暖洋洋。就在这个集训班上,濮惠芳改名濮阳,以表达对党的热爱。他爱人濮惠英,也改名为孙洁。
集训班结束后,星艺锡剧团被分配到嘉定县。9月25日,濮阳和剧团全体同志带着在集训班里排练的传统戏《梁祝》和现代戏《翻身姐妹》兴高采烈地来到嘉定县南翔镇上的人民剧场演出。谁知嘉定人民平时爱看的是沪剧和越剧,对锡剧很陌生,何况当时星艺锡剧团非常穷困,集体和私人的家当,仅用六辆黄鱼车就能搬走,设备还不如当时南翔镇上的一个业余剧团,因此,卖座并不理想。有次天下大雪,剧团去罗店剧场演出,快到开演时,剧场里只来了九位观众。濮阳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一面和团里的业务骨干商量,根据观众的不同爱好,及时排出了《美猴王》《闯王进京》《秦香莲》和《西厢记》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一面又主动把戏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果然,情况大大好转,收入明显增加,剧团用《美猴王》一出戏的演出收入,给全体演职员每人做了一套棉衣、棉裤和一身单衣。剧团行动时,大家穿了整齐划一的制服,排了队,前面撑着剧团的团旗,正像解放军的文工团一样,低落的情绪又高涨了起来。
1953年5月27日,濮阳担任了星艺锡剧团的团长。他是剧团的当家小生,不仅每天日夜两场要唱主角,还要考虑安排剧团的全部工作,他更忙了,挑的担子更重了。这一年的8月中旬的一天,他由于过度劳累,骑自行车赶路,竟人仰车翻,跌倒在路边的田沟里。
为了把戏送到农民家门口,濮阳带领剧团长年累月地深入农村演出;为了扩大影响,培养群众对锡剧的兴趣,濮和一些业务骨干,亲自到各乡镇的业余剧团去排戏辅导,还去学校和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教唱锡剧曲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撒在嘉定大地上的锡剧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了。濮阳他们每到一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次剧团在安亭的学校操场上演出《梁祝》,票子卖出了三四千张,场内已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场外还有几百名观众无法进场,而他们又不愿意离去。为了不使观众失望而归,濮阳和大家商量后,决定夜场结束后,再演夜夜场。
1955年6月,濮阳乘政府进行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的机会,要求更改剧团名称。当地领导眼看濮阳等这批演职员已成了嘉定人民文化生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因此,同意将星艺锡剧团改名为嘉定县锡剧团。次年,濮阳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想得更多的是,用高水平的剧目奉献给广大人民。1957年,江苏省举行戏曲会演,濮阳和大家群策群力,排出了传统戏《孟丽君》去南京参加,再次受到好评,濮阳饰演的皇甫少华,虽然戏不多,也荣获了演员二等奖。
1958年,嘉定县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领导。10月间,与上海市区观众阔别六年多的濮阳等锡剧演员,去瑞金剧场演出家庭伦理剧《寻儿记》濮阳从小放牛唱山歌,卖菜时每天沿街高声叫卖,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唱戏后,经常在露天广场演出,那时没有什么扩音设备,全靠自己的真功夫,加上他从师缪秀金学花旦,学会了真假嗓的巧妙运用,因此他音域宽,音色高亢清亮,音质醇厚朴实,运腔自如流畅,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从自己的嗓音条件出发,不断琢磨研究,使唱腔根据剧情的需要,时而深沉隽永,时而激越奔放,做到以声动人,以情感人。在锡剧同行中形成别具特色的“濮腔”流派。以扮相俊美、表演潇洒著称的濮阳,在这次演出中,以其不同凡响的演技,征服了上海观众,深受他们的赞誉。不久,他在《寻儿记》中饰演固子卿的有关唱段,即被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接着,由他主演的传统折子戏《元宰迎母》,也被灌制了唱片,还在上海电视台录像播出。
1959年3月底的一天下午,濮阳和林月珍等演员还到锦江俱乐部为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演唱《双推磨》选段,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光有剧本也不行,还需要靠导演演员、音乐、布景、服装、灯光等各个部门的努力配合,才能通过舞台传达给观众。作为演员出身的一团之长濮阳,很懂得这一点。
因此,1959年11月,当团内编剧根据嘉定人民“五抗斗争”的题材创作的《遍野风潮》(后改名《六里桥》)排演时,剧团第一次邀请外单位导演和舞美设计来团帮助排戏和设计布景。演出后,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剧本作了较大的修改,濮阳又很有魄力地下大本钱,从导演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全部邀请具有相当水平的专家们前来帮助工作。
以后,团内自己创作了大型现代戏《五凤展翅》,濮阳又邀请了外单位的导演、舞美设计等专门家来团工作。通过这种不断请进来帮助搞艺术创作的方式使剧团的总体演出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观。若说濮阳过去的演出已有相当水平,那仅是他长期演出实践的经验所致,而通过《六里桥》和《五凤展翅》的排演,经过专家的启迪帮助,此时的濮阳已注意到戏曲程式的外形动作必须与人物内在意识相吻合,从而使他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升华,他在《六里桥》中饰演的陈强强,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可亲可信。
尽管濮阳的唱腔已经自成一派,很有特色,但他并不满足,还经常向对声腔颇有研究的诸多老师请教,他特别向上海歌剧院声腔专家吴少伟老师学习气功练声法,把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传统的丹田唱法结合起来,使他的底气越来越足,嗓音也越来越响亮、圆润。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此经常请他去电台教唱锡剧,那《学习雷锋好榜样》《神枪手之歌》等优美动听的锡剧唱段,通过电台在广大听众中留下了很深印象。
濮阳对锡剧事业无比热爱,他高瞻远瞩,很早就积极培养锡剧演员,1960年,他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下,靠剧团自己的经济力量,招收了40名学员,正式开办了一个学馆,濮阳亲自去学馆为小学员上课。同时,他还利用一切机会,邀请戏剧界的知名人士前来传授艺术,或者让学员向名师登门求教。他十分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员的演出水平,通过一个阶段的正规学习,就让这些学员排戏演出,到舞台上去锤打锻炼。
有次主要演员林月珍同志因病治疗,濮阳就让年仅15岁的学员袁嘉兰担任《乔老爷上轿》中的女主角,自己为之配戏实地辅导。当时袁嘉兰年纪轻,从没演过这种儿女情长的戏,加上濮阳是团长,自己是学员,情绪紧张,排练时总是不出戏。濮阳就一面风趣地对她说:“论年纪,我养得出你,论职务,我是团长,而现在是演戏,戏里,我们是同辈,而且你兰秀英是小姐,我乔老爷是穷书生,你的地位比我高,不要怕。一面又不厌其烦地对之进行感情启发,和她反复排练,终于使袁顺利地演出了。
濮阳对学员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袁嘉兰在《乔老爷上轿》中饰演的小姐,规定要装大头面。有次在南翔演出,袁嘉兰因怕痛、怕麻烦,改装了小头面。濮阳事先忙于自己的演出准备,没在意,当舞台上演到花园相会时才发现。这一场闭幕后,濮阳就在化妆室里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要她一丝不苟地对待演出,要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观众。
袁嘉兰听后含着眼泪,又马上改装了大头面。由于濮阳很早抓了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因此,当团内其他的主要演员正年富力强的时候,一批十几岁的小演员也已登上了舞台,开始独立演出,为以后顺利接班创造条件。
为了进一步扩大锡剧在上海市区广大观众中的影响,1961年濮阳建议上海的红旗、青浦、金山和嘉定四个区县锡剧团,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联合演出活动,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四个锡剧团领导的一致赞同,并且也得到了剧协上海分会的热情支持。
经过多次筹备研究,决定联合演出优秀传统剧目《珍珠塔》(上、下集),根据四个锡剧团主要演员的各自特长,分别演出《珍珠塔》中的精采场次。同时,还聘请了剧协上海分会的副秘书长钱英郁担任该剧艺术顾问。
濮阳饰演上集中《初见姑》、《赠塔》和下集中《二见姑》的方卿。濮阳在戏中充分揭示了方卿《初见姑》时人穷志不短的性格和他不相信姑母竟会如此无情的内心活动,演来层次分明,入情出戏。在《二见姑》一场中,他那一气呵成的“金殿赋”,则以音色甜、底气足、吐字清、咬字准的特点,打动观众的心弦,每场演出,观众无不为之倾倒。公演安排在市中心的共舞台,天天座无虚席。
共舞台演出结束后,又先后到青浦、金山、南汇、嘉定等四个县巡回汇报演出。每到一地,无不引起极大反响,农民观众都以一睹演出为快。这是锡剧界的一次盛会,同时也使濮阳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多年深入农村的演出中,濮阳带领剧团总结出了一套为农民服务的好经验。“一根扁担两条腿,送戏上门为农民”的口号,激励剧团每个演职员为农民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他们买了一条大木船,自己摇橹,自己拉纤,把戏送到乡村的偏僻角落;他们自己设计制造了活动舞台,自己搭台、拆台,他们还制订了“三不上”(乡下演出不上酒馆、不上饭馆、不上茶馆)和“三不走”(住在农民家里不挑满水缸不走、不搞好清洁卫生不走、不还清借来的东西不走)的制度来严格要求自己,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我伲农民自己的剧团”。
濮阳走在路上,农民几乎都认识他,有的叫他“濮团长”,有的干脆叫他“濮阳”。农忙季节,濮阳还带了演职员到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插秧、割稻、种菜、挑担,样样在行。因此,他演出的农村现代戏,生活气息特别浓,人物气质特别好。
1963年4月,全国召开第三次文联扩大会议,濮阳作为特邀代表前去北京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文艺如何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经验。
北京回来以后,濮阳除了演出以外,还亲自抓剧本创作。当时团内共有五名专职编剧,濮阳让两名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较长时间地去深入生活,让一名编剧负责移植、改编日常的演出剧目,让另外两名编剧去创作新剧目。
有次编剧提出把嘉定抗日战争时期外岗游击队的英勇事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时,濮阳听了马上拍板支持,并且抽出时间和编剧一起去采访当事人,开座谈会,搜集素材,还和编剧一起构思提纲。剧本出来后,濮阳又让青年演员担任主角,自己帮助指导。同时,濮阳还鼓励编剧积极辅导群众文艺创造,并从他们那里吸收养料,互相取长补短。锡剧小戏《姑嫂练武》,就是剧团编剧看了县里的民兵文艺会演后,在业余创造的说唱《姑嫂比武》基础上改编而成的。1965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姑嫂练武》和嘉定县锡剧团为农服务的先进事迹编纂在一起,拍成了艺术片。
1971年6月,上海市区县剧团一律解散,濮阳被分配到了城东公社卫生院。两年后,总算调到县文化馆,让他负责锡剧小分队的演出。于是,濮阳又像鱼儿得水,高兴极了。没有多少时候,他在锡剧小戏《一副保险带》中扮演了老保管的角色。
濮阳又登台了!他的每次演出,总得到观众们的热烈鼓掌!可惜得很,1976年4月27日起,濮阳因高血压症引起了半身瘫痪。他凭着顽强意志刻苦锻炼,两年后,终于拄着拐杖,站了起来,并且又上班去了。
嘉定县锡剧团复建成立了。濮阳担任了副团长。1980年下半年,为了照顾濮阳的身体,让他担任剧团顾问。但他仍然热情地跟着剧团一起去巡回演出,进行艺术指导,关心着剧团的演出质量。排练《六里桥》《孟丽君》时,他就坐在演员旁边,一字字,一句句的手把手教,他把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们!
1980年11月20日晚上,再度脑溢血,送医院抢救无效,于24日凌晨不幸逝世,终年60岁。
濮阳,为繁荣党的锡剧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丰富嘉定人民的文化生活鞠躬尽瘁,嘉定的条条道路留下了他的足迹,嘉定的乡乡村村淌下过他的汗水,他的事迹将长久地留在嘉定人民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