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佩华,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代表性传承人,锡剧“沈派”艺术创始人。
1924年10月,沈佩华出生于浙江杭州。因幼时家境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懂事的沈佩华一度想与姐姐同做纺织女工。可因为长得漂亮,邻里便劝她不要浪费“好底子”,去学唱戏,“说不定倒有出头之日”。于是,在家人的张罗下,1937年,时年十三岁的沈佩华拜王玲娣为师,到上海三民戏馆学戏,从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沈佩华丰富的舞台经验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从青衣、花旦,到武旦,不同脚色都能看到她的身影。1942年至1945年间,沈佩华在上海、苏州、无锡一带随戏班演出,彼时的她已经是戏班里数一数二的主演。1945年后的三年间,她又先后在上海杨树浦俞石戏班和上海曹家渡梅森剧团担任主要演员。
1947年,沈佩华在上海参加田汉、洪深组织的戏曲节义演,演出锡剧《秦香莲》选场三折并大获好评。这次演出,同台的还有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等。可好景不长,次年,碍于当时社会恶势力对戏曲演员的压迫和摧残,一身傲气的沈佩华毅然决定离开舞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改人、改制、改戏”方针的出台,为沈佩华重新返回戏曲界创造了良好条件。1953年2月,在季彦辉、俞介君、何枫的邀请下,沈佩华加入江苏省锡剧团(现为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
复演后,沈佩华先后排演了《白蛇传》(饰白素贞)、《三看御妹》(饰刘金定)、《庵堂相会》(饰金秀英)、《红楼梦》(饰林黛玉)、《救风尘》(饰赵盼儿)、《嫁媳》(饰胡瑞莲)、《小过关》(饰孟姜女)、《玉蜻蜓》(饰王智贞)、《红嫂》(饰红嫂)等主要剧目。沈氏唱腔风格鲜明,“真假嗓音并用,土洋发声结合”(《中国戏曲艺术词典》),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感人至深,在演绎悲剧人物时,往往细致入微、催人泪下。在导演和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勤奋努力之下,沈佩华在锡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类型多样的妇女形象,许多角色深入人心,堪称经典。
在江苏省锡剧团工作的三十余年间,除了日常演出活动以外,沈佩华还多次参加重要演出。1953年,沈佩华初入江苏省锡剧团,由她主演的《白蛇传》在南京延龄巷新光剧场上演。这不仅是沈佩华复演后的第一部戏,也是她参演的以剧本制和导演制排练的第一部戏。为了克服时间、技巧和台词上的重重困难,沈佩华深夜读台词、清晨练腰腿,在排练场专心聆听导演和琴师的指导,可谓下尽苦功。好在勤奋不负苦心人,演出最终大获成功,观众对沈佩华的表演赞不绝口。
让沈佩华收获更多好评的剧目是排演于1954年的锡剧《庵堂相会》。这一年,沈佩华凭借其主演的锡剧《庵堂相会》(饰金秀英)在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荣获演员一等奖,受到来自戏曲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夸赞。此次会演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庵堂相会》制作成戏曲电影,搬上银幕。电影拍摄工作十分艰苦,又充满挑战,沈佩华在导演俞仲英的带领下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拍摄任务。最终,电影效果喜人,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作为主演的沈佩华也从电影拍摄中受益匪浅。
1955年,江苏剧作家根据《红楼梦》原著的主要情节、围绕宝黛之间的爱情主线编写了锡剧《红楼梦》。这是《红楼梦》首次以全本戏曲的形式登上舞台,此前仅有周璇演出的电影版《红楼梦》和梅兰芳演出的京剧“葬花”折子戏。该版《红楼梦》最终由江苏省锡剧团排演,沈佩华在其中扮演林黛玉。为了琢磨人物情绪和神态,沈佩华反复通读原著中“葬花”“焚稿”等章节、研读红学资料,仔细推敲念白字句,在案头准备工作方面下足了功夫。最终,凭借精湛的表演和“沈派”别具韵味的唱腔,一个“有血有肉”、惹人怜爱的“林黛玉”站上了锡剧舞台,沈佩华被赞为“饰演林黛玉第一人”。也正是通过这次演出,沈佩华在1957年江苏省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一等奖。
1958年,由沈佩华主演的《救风尘》(饰赵盼儿)在北京参加“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纪念演出”。这场演出得到郭沫若和陈毅的高度赞扬,沈佩华饰演赵盼儿的大幅剧照还被刊登在当年第十三期《戏剧报》上。
另一出由沈佩华主演的经典锡剧剧目《嫁媳》(饰胡瑞莲)于1959年跟观众见面。《嫁媳》是清装戏,取材于清代小说。从唱腔、表演到服饰设计,沈佩华在剧中下足了功夫,又不断精进、每演每新。她扮演的主角胡瑞莲也成为其塑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悲剧形象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救风尘》和《嫁媳》两部剧也是后来沈佩华传授给青年演员的主要剧目。
六十年代初,江苏省锡剧团排演孟姜女故事中的一折戏——《小过关》,沈佩华扮演孟姜女。为了演好这出戏,沈佩华不仅从情感上仔细揣摩角色立场,还在表演和唱腔上大胆创新,运用近乎通俗歌曲“气声”的演唱技巧演绎剧中的《春调》唱段,将如泣如诉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唯美动人。这出戏演出以后,江苏省电台邀请沈佩华去电台教唱《孟姜女春调》,并制成录音,循环播放。《小过关》演至八十年代,脍炙人口的《孟姜女春调》热度仍未退去。出于对歌曲的欣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演唱过此曲,青年歌唱家朱明瑛也曾专程登门拜访求学《春调》。1982年,江苏省电视台拍摄电视《孟姜女过关》,沈佩华仍在其中扮演孟姜女一角。
1983年,沈佩华从江苏省锡剧团退休,此后一直担任锡剧团艺术顾问。退下舞台的沈佩华用教授弟子、监督排练等方式继续活跃在戏曲界。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虽已年过花甲,为了振兴锡剧,我愿不遗余力,作出新的贡献。”
如今的沈佩华老师已近期颐之年,依旧神采奕奕,忆及舞台上的演戏岁月更是笑意盈盈。当被问及锡剧的“沈派”唱腔是如何形成、发展时,她说:“我自己并没有在派别上有意区分,是观众们喜欢我,喜欢我的唱腔。我只知道唱戏要用真感情,这样才能琢磨透,才能讲清楚。假的东西是不能打动人的。后来我教育学生,也是告诉他们,首先要做个善良的人,要用真情实感去演戏,要琢磨透剧情,投入其中,演一个人物像一个人物,这样才能演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