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回回评 第五回
第六幕 金玉良缘(五) 高士晶莹雪
中国学文化卷文学册《红楼梦》篇
安 文
在《红楼梦》这部千古传世之作中,薛宝钗的故事和命运,成为无数读者心中永恒的经典,也是无数研究者探讨的热点。宝钗命运虽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她的形象和故事,将永留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儒家思想教化的典范,宝钗用短暂一生努力,模范实践了正心、修身、齐家过程,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却因无力回天而徒负其补天之心。然而,适应反封建时代潮流,五四以来,宝钗作为孔子封建道德观的忠实信徒,自然成为三纲五常腐朽礼教靶子,被严厉批判为“大奸不奸,大盗不盗”的心术阴险者。如今,孔子已经恢复了圣人地位,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宝钗正名之时亦将到来,其突破口当在客观评价宝钗性格。
宝钗性格突出特点,是待人处世的圆滑世故。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着“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明哲保身的被动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主动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人保持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也未尝表现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贾府上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赞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很多人因此认为宝钗虚伪,喜欢讨好和奉承人。贾母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爱好回答。她还当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贾母大夸:“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宝钗虚伪,说她是马屁精。宝钗博老人开心,是中国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宝钗留心观察,仔细照应,这点今天孝顺小辈仍必不可缺。同时,同样奉承贾母,王熙凤目无他人,而宝钗却一视同仁热心助人,如湘云、邢岫烟、黛玉,甚至香菱,就连极猥琐的贾环,分送礼品都不忘一份。她的做法符合平时一贯处世态度,圆润,面面俱到,不厚此薄彼,不漏一处笼络人心。她能在妒心极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广得人缘,好评如潮,让人钦佩。
值得注意的是,贾母领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见她屋子“如雪洞一般”,勃然大怒,说“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在贾母看来,小姐绣房要布置得精致有活力,才体现花季少女青春洋溢的生活。而宝钗素不喜欢这些“花儿、粉儿”的,虽然举止行为都知道必须迎合他人、尤其长辈的意思,但她内心却自有主张,并不因别人看法改变自己喜好,把凤姐送来的东西也退了回去,说明在自己私人领地坚持自己个性和主张,即便让贾母大感丢面子。这并不能全用封建思想荼毒来解释。在高举反封建大旗时,起码要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宝钗有不喜欢”花儿、粉儿“,更有随自己喜好布置房间的权利。在用钗房装饰做封建思想荼毒证据时,应首先充分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放弃所持理论的重要原则,陷入到为证而证甚至双重标准的怪圈中去。
钗房同她内心是相互映照的,衬托出她冷眼看尘世的姿态,并和她的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相互呼应,这样不难理解为何随时从分、颇有人缘的宝钗会做《螃蟹咏》这种愤世嫉俗的诗词。她虽可容忍人世间种种不合理,但并不表示她内心认同,她有她的坚持和原则。
当然,她自觉不自觉维护逢迎核心人物的欢心,是要特别指出的,这是她的人情世故的策略。她最常去的是王夫人房间,不管长辈做错了,心有戚戚焉,她都要一番说辞,积极消除长辈心中顾虑。金钏儿投井自杀,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说:金钏不会自杀;如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是极有争议的一段,很多人据此痛骂宝钗冷酷无情,不顾他人性命,只想花钱了事。但首先,金钏是因感丢脸自杀而死,跟宝钗没任何关系。身为家奴的金钏一家,对造成这个悲剧的责任人贾宝玉和王夫人,没任何能力谴责甚至制裁,玉钏还在王夫人面前继续乖乖作奴才。身为金钏亲人都是这样态度,那有什么理由指责一个毫不相关的宝钗呢。宝钗本就是个性格冷淡的人,这并不针对金钏,而是对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对她来说,能做的就是尽量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的解决问题。
另外,也应注意到,宝钗当时并不清楚金钏投井真实原因,王夫人告诉她金钏因为弄坏东西,生气把她撵走,她一气之下投井而死。宝钗固有为王夫人开脱嫌疑,但我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金钏为一点小事轻生,弃自己父母不顾,这是宝钗这个封建道德信奉者无法理解的,在她的立场,是极不负责的行为,即便是西方基督教,自杀也是很严重的罪,而现代社会自杀这种行为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宝钗得知王夫人版本真相后,评价金钏”糊涂”,其实很客观。但宝钗也没因此嫌弃金钏这个可怜女子,向王夫人建议多给她父母银子,并把自己衣服拿出来,这是一个第三者对失去女儿的金钏家所能做的最大限度表示了。何况,封建道德要求:“子不言父过”,宝钗是不可能指责作为长辈的王夫人,这是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所能尽的最大努力了。在指责宝钗的同时,不妨想想,如果你处于她的位置是否能比她做得更得当呢?与其没用掉眼泪,哀叹、感伤,不如让还活着的人真正获得补偿;与其对死人投注感情,不如多关心一下活着的人,这是宝钗一贯理念。在柳湘莲失踪问题上,宝钗也是同样的表现。她很清楚,这是柳湘莲的个人选择,只有他自己才能解开这个心结,就算找到了,他的心结在那里,他也不会回来;如果他自己想通了,那么不用劝不用找也会自己回来。那么,为什么不多关心一下那些劳累了数个月的伙计,他们也是人啊,他们指望这趟生意结算之后,领到自己养家糊口的钱,难道这些人不是人吗?难道这么多家庭都比不上一个柳湘莲吗?就因为柳湘莲失踪了,他们就活该被忽视、活该吃不上饭么?可见,据此说宝钗冷酷无情的人,本身就是带着偏见的。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意思是宝钗虽性格冷淡,但品德依然打动人心。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不热心并不等于奸诈阴险。滴翠亭扑蝶,只因她原本打算去找黛玉,故紧急之下说黛,应为应急反应。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让王夫人嫌弃黛。她这样做,完全遵循封建主义明哲保身哲学,自然也表现她的自私,但大观园人哪有不自私的?黛玉为爱情自私,探春为出身自私,迎春为自保自私,惜春为自洁自私,宝钗并非圣贤,她为自己名誉,为周围人对己看法而自私,并不比他人卑鄙。
宝钗头脑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是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说薛宝钗“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指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信奉和模范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最符合封建社会的形态,她得到贾府上下欢心,并最后成为宝玉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结果,而不应简单看作是由于她或薛姨妈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有计划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符合书中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诈阴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真诚真心的按照封建道德的规范去做,而且做得又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她劝导黛玉的苦口婆心,是因为她真诚的认为这些道德经真的都是正确无比的,只是被贾雨村之流歪嘴和尚念歪了。宝钗这种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所具有的一些美好品格。比如,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求湘云做点针线活,钗知后,马上讲明,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抱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这样真心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在评价宝钗之前,我们首先应先辩证看待封建道德。我国五千年文化,封建道德固有落后、阻碍社会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有利国利民、积极向上的一面;它固有压迫人民、禁锢思想一面,同时也有稳定社会、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样客观正确看待宝钗这样一位优秀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