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空黑马庄深【上】
陈平
2019年9月12日下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报社、常州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庄深首部长篇小说《根》作品研讨会“,在中科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举行,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树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杨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剑龙,上海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征,文学报社总编辑陆梅,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郑理,上海文联研究室主任胡晓军及常州市文联,市作协领导,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世龙,常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付用现等三十多位著名小说评论家作家学者,对这部长达68万字、再现一个家族兴衰与民族存亡荣辱与共和革命先辈投身抗日、为国捐躯英勇事迹的小说进行了气氛热烈的品读研讨,并给予高度评价。会议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郑理主持,陈征社长致欢迎辞;文艺评论专家、相关领导对小说《根》先后进行了专题研讨与即席发言。
在疫情尚未彻底消除的2020年9月1日,由著名作家陈平组织并主持的,在常州天安河滨花园社区会议室举办的“网友阅读庄深红色长篇小说《根》座淡会,顺利召开。
出席座谈会的,有来自本市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资深学者专家教授,本市主要媒体记者等40多位,大家对庄深先生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一致评价是;一部自高晓声之后最能体现本市最高水平的长篇小说,而且作品与高晓声创作时代的跨度更宽,所涉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复杂,可读性更强,充分体现庄深对文学创作具有的天赋,不图虚名的认真态度,后来被专家们一致评为本省最高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提名,可谓实致名归,
没想到, 2024年4月21日上午,庄深先生创作的笫二部长篇小说《脉》研讨会,在南京东郊宾馆紫熙楼举行,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主办,《文学报》社协办。
出席研讨会的全是国内顶尖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 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 捷,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 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 王 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 平,《脉》的责编 朱莲莲,《上海作家》主编杨斌华、复旦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终评委郜元宝 ,《小说评论》主编杨辉 , 常州大学教授付用现,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韩松刚 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以及江苏省作协各部门负责人。文艺报、文学报、新华日报、澎湃新闻、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日报、江苏作家网、江苏作家等新闻媒体全程参加研讨会。
从庄深长篇小说《脉》研讨会的顶级专家阵容肯定,他的长篇小说《脉》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空前,是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开砸本市多年无优秀文学作品面市的“破冰之旅“!
不信听听专家们的评论;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 焱:今天的研讨对象庄深,是一位扎根生活的作家。2019年,结束本职工作的庄深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开始以自己的祖父为原型,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长达68万字的小说——《根》,再现一个家族兴衰与民族存亡荣辱与共以及革命先辈投身抗日、为国捐躯英勇事迹的故事,探讨了家族之“根”与中华民族之“根”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了一定反响,数十家媒体予以了报道,众多文学评论界的知名人物纷纷撰文,给予了积极评价。小说还被改编为了影视剧本,得到了影视界的青睐。
今天研讨的《脉》,是他最新一部长篇小说,同样是70万字的皇皇巨著,延续了他之前的家族叙事,以江南小镇为背景,通过六个家族的命运发展脉络回溯新中国建立后的坎坷历史,呈现对家族跌宕发展与命运之脉的梳理与展现。接连两部长篇小说,庄深从乡村、家族、历史入手,深挖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力图呈现一个民族的时代变迁史,值得关注与期待。
研讨会主持人,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 捷;谢谢郑书记,对庄深老师做了非常中肯的评价,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下面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讲话。
吴义勤: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文学界、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南京,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也要对庄深表示热烈的祝贺!庄深是近年来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新发现,他的《根》好多年前某一次评奖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当时很多专家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一次《脉》的作品,是丁帆老师推荐过来给我看,这个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这本书非常厚重,沉甸甸的一部书,这个书的内容也好,应该说是这些年中国长篇小说新的收获。从作家来说是年纪不太年轻的新作家,但实际上创作成就很高,同时这部作品是非常好的书。我读长篇小说的感觉,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书,我觉得受益于基层写作也好、业余写作的身份也好,他的小说的写作没有特别大的束缚,没有条条框框对他的限制,就是把自己想写的都写出来了。这部书有着对我们非常大的跨度中国生活、中国故事、中国人生的书写的野心,可以说从建国到现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段政治史、社会史、生活史、心灵史,包括中国人的家庭史、情感史,我觉得这些都有表达的野心,可以说是百科全书的书写,大的历史事件全部没有回避,这也是出版社在出版书的时候用力最多的地方,也是比较头疼的地方。
从建国后很多的历史时间,过去在文学表现上有禁区的,因为出版的时候有很多审批、报审程序,因为庄深的处理是很好的,没有直接标志性的事件,落实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前几年新闻出版署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出版意见调整,过去有一段时间涉及到文革等,不管怎么写都不行。比如说文革你是集中重点把这些为表现对象,很多审批权下方到省级,我们在这个情况下这本书处理之后,虽然建国历史事件一个不落,但我们不需要按照过去的政治事件专门报审的路线走,出版社自己控制把握就可以出版。这个书也是对历史事件的表现,在近来的长篇小说还是很少的,而且表现的很充分。
把历史波澜壮阔与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说以家族叙事的方式展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命运的变化,我觉得这本书表现非常充分、非常到位。可以说作家对生活太熟悉了,对人太熟悉了,读这个小说就知道作家的自己家族史,这6个家族是中国人的影子。
很多地方、很多章节都是红楼梦的写法,特别是儿媳妇生孩子前住在姐姐家,寄人篱下生孩子,不是善和恶的问题,就是中国式的伦理情感、人心冷暖,这些是这个小说非常宝贵的地方。在大的历史跨度里保留了很多中国人情感的、文化的,生活细腻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印象。
第二,这个小说非常好读,虽然这么大的篇幅,写法也是生活写法,并没有特别紧凑的情节线,实际上是生活线,历史和生活的线构成的。当然本身有一条暗线,一个土匪山寨寻宝的故事,这是一个暗线,把江南和西北甘肃整个生活都结合在一起。整个写法可以说把生活的日常平面的一面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史实写在一起,我觉得这个小说因为有历史传奇寻宝故事在后面映现,同时又有大的历史脉络,同时还有日常生活,这三者的结合使这个小说充满了离奇曲折的悬念和吸引力,读起来还是非常好读的,这个也确实是这么长的篇幅,那么放松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个体现了作家的功力。
这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这里面写了多少的人物,好多代人,从土匪到后来一代代的,很多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类人物都是有典型性的,都是写的让人难忘,都是在小说中能够站立起来,能够作为人物形象成立的。包括李邱巴,特别是女性的形象,为什么感觉像红楼梦,就是这些女性形象就像红楼梦中的生活表达方式。这些人物写的都很有年代感,那个时代中国人生活的印记和命运结合的很好。
最后,这部小说的文学基本元素很有特色,比如说对景物的描写,很多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表现很有特色。对这么复杂的构思、人物、线索、结构的驾驭能力,这个小说还是很平衡的,可以说文笔也是很好的。从出版社来说也做了很多工作,整个小说文学性各方面还是很均衡的。
如果说建议,这个小说可以不写这么长,可以在情节编制上更艺术、更巧妙一点会更好。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很有生活味道、生活温度、人性温度,和时代年代感优秀的长篇小说。期待我们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丁捷:有一句话“中国文学界新的发现”,充分肯定你的文学成就,而且吴书记这么繁忙的情况下读的如此细致,书上密密麻麻全是笔记……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文学大省,活动也比较多。如果我们真正被中国作协领导认可文学大省的话,我们的重要活动最好不要漏掉,感谢吴书记对庄深老师的肯定,也感谢吴书记对江苏文学的支持和厚爱。
下面有请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阎晶明发言。
阎晶明:首先向作者庄深先生表示祝贺,非常了不起。昨天晚上第一次和他见面,也是第一次简短的聊天,他作为年轻人是一个新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做了非常瞧不起的事情。即使是资深的作家,到了这个年龄要么放弃写作,如果再写就是另一种做法,庄深先生在短短几年时间不仅出版了诗歌,写了剧本,70多万字的剧本,更重要的是完成两部巨著,这是非常瞧不起的,所以厚度有时候就是一种高度。如果提意见,我觉得并不多,要的就是这个长度,就像你来的并不多一样,真的非常值得人钦佩。
就小说本身,看了之后觉得小说不仅有厚度、有长度,而且也有高度、深度,真是像它的名字一样,这个名字就是小说品质,有老庄的味道,还有一种很深的深度,这种深度当然每个人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
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一个风俗化,他这个年纪的人也是卸任社会的主要工作之后开始写作,他对过往的历史,包括历史的风云变幻有一种超然的状态。这种状态又不是去历史化的,所以是包含深情,又有云淡风轻的气质。一个作家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处理历史,如何把大的历史跌宕起伏和身边相对来说历史上小人物的命运,如何更好的结合到一起,这个很多大作家也不是能处理那么好。我认为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他处理的非常恰切。
昨天和出版社编辑聊天,如何编辑处理历史的事件,一些大事,在小说里的存在也做过工作,但我认为小说家本身也有这样一种品质,不是非要把自己和大的时代贴的那么密,去找历史当中的东西给个人算账打分,非常深沉,也非常平静,但确实有种静水流深的感觉。
第二,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这部小说写了差不多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加上《根》,这两部小说基本上也是百年史,甚至更长一些。这部小说对历史有总体平面风俗化的处理方式,所以这个小说有年代感,你能看出来人物和社会时代都是同步的,但没有物理意义上时间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特别认同杨剑龙先生的序言,清明上河图就是要把时间这个轴打成一个平面,变成一个空间,他的发生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但在这个图就是平面平等的,都是一样的,所以它是一种风俗化,所以是“清明上河图”。这个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年代感,同时也有很多很深的,甚至很具体的时代印记,但不是按照时序写下来的,所以这个小说我自己看一处物理时间都没有,这个非常了不起。
【2】
第三,你四个月写60多万字,不到两年时间又写了70万字,这个产量太惊人了,有种让人觉得不钦佩都不行。但看作品并没有看出匆忙感,急着出小说,很深沉。实际上我觉得发力都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自己的家乡、家族产生的人和事,庄深先生不是读了别人的小说受到启发,是他不自觉当中正好碰上了,和他们暗和的趋势。
中国最近几年的长篇小说,大家都以纪实的方式写长篇小说,有的不自觉的做到的,有的是刻意这么写,每个人都生怕别人不知道小说里的人物故事就是和他有关的,就是他们家的事,甚至就是本人的事情,所以人名、地名、姓氏本来就有,而且和他密切相关的。这部《脉》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根》写5个家族,《脉》6个家族,庄氏家族是你主要写的,你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一点也能够看出敏感度。昨天说每个人都是通过百度了解的,他也能做的同样精彩,甚至我觉得这部作品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启示性的东西。
最后,作品的语言也是很有味道,他从人物架构,从表达有点接近红楼梦,但从小说语言来说,他也不刻意江南,就是写的不温不火,非常好。我觉得风俗化或者小说的地域化不要过度文化化,不要过度符号化,这个作品并没有一定把常州写的多么好,是很自然达到的,而且还写了甘肃,不是完全追求所谓的文化性的要求。所以这个作者非常了不起,有很多可以给人启发的地方,小说品质包括语言品质并不是新手,很有老道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又很朴实,我觉得非常不错。
当然我们对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是不是长度上考虑一下,这就是今天召开研讨会必要的原因所在,大家在一起一定会提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意见,以便于在这个基础上再来一部,当然也要保证自己的身体,谢谢!
丁捷:谢谢阎主席,充分肯定庄深老师在处理小人物与宏大历史的关系技巧等等,非常高的评价,也对庄深老师充满了温情的祝福和提醒。
主持人丁捷;下面有请杨剑龙老师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庄深让我写序我觉得有点勉为其难,当时我写序是对一般读者去的,让他想读这部作品。我的序写的很浅,不想写的过于深,我说序不能写太长,人家读这个序小说都不想读了,所以我这个序也是勉为其难……这篇文章从几方面结构,我来说说我的结构。
第一,我用标题“黑公牛斗来斗去的反省”,小说开头就是黑公牛,这也是有象征意味。从共和国这段坎坷历史做了全面生动的描写,做了深入的反思,所以以制作的追求和过人的胆识,以四世同堂的庄家为主和其他家族的因缘关系书写中,在家族历史的梳理中形象呈现出共和国曲折坎坷的历史。庄家村的支书杨伢子有段话,他说那时候年轻,满腔热血,从斗庄家到分田地开始,“三反”“五反”等,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才真正弄明白斗来斗去都是斗自己,没人斗了,最后发现斗到自己人身上。这段历史就是斗来斗去,所以在文章梳理各个时期的斗来斗去。法国小说家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随时让你感觉不舒服,恰恰在你不舒服的时候才有真实性。读这部小说会感到不舒服,里面是真实性,这是第一。
第二,“南瓜地,生命的挣扎”。专门引来了南瓜地,救了很多人,这里面生命的挣扎,呈现出很多命运悲剧,死亡成为悲剧无奈的结局,在这样的背景中写了很多死亡故事。
第三,“银项链,寻觅与追踪”。里面有一个传奇的东西,寻找银项链,设计很多寻找的情节,一个是寻找尸骨、玉石、银项链、金条,所以这个作品在寻找过程中有种传奇色彩,引诱你读下去。法国小说家谈到,如果借助回顾过去的叙述情节也被安置在时间顺序的连续性之中,那两个时间会互相重叠。我觉得将历史和现实,过去与现在,在增强作品的传奇色彩中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第四,“银杏树,顽强的生命力”。小说写了一棵银杏树,这个树充满累累伤痕,成为华夏民族性格的象征,虽然经历了磨难与坎坷,呈现出坚定执着顽强的生命力,小说里很多人物形象,尤其是作品中很多人有这样顽强生命的形象,我就不一一说了。作品从写人、塑造人物出发,很少关注抽象的概念,在反思共和国历史,在回眸故乡生活和家族发展中塑造很多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丰富当代小说人物画廊。
家族长篇小说大多以家族命运写出历史坎坷发展,所以这部小说虽然有描写人物过多导致某些人物的平面化,讲述多、描绘少的缺憾,因为努力创作的业余作家,庄深先生的《脉》具有填补家族小说创作的描写空白,价值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且创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主持人丁捷:下面有请贺仲明先生发言。
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我主要三点感受:第一,这个作品确实是很有抱负,很有追求的作品,体现作者对文学的追求。两部作品我都看了,从这两部作品的篇幅都是这么厚的,另外时间跨度,里面人物众多,体现出作者对文学的抱负。第二,抱负和追求体现在对精神的追求。文学是一方面原因,里面更大要表达出情怀精神,对国家、对的家族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这种情怀是渗透在作品里。我从两部作品的名称可以看出,一个是《根》,一个是《脉》,根脉紧紧相连,对生命的思考、对文化的思考,一种精神的关怀。
第二,纪实与虚构结合。第一,还是赋有感情色彩,也和情怀连在一起。另外生活的细节,阎晶明主席讲的地方色彩、风俗化,确实这也是作品很重要的艺术魅力,我对生活细节,一个个生活场景非常生动,日常细节化,主要是普通化的叙述,个别地方也用了常州的地方方言,很有生活情趣。另外,虚构带来一个特点,历史对人性的思考有他自己的思考,刚才阎晶明主席讲没有刻意把具体的时间展现,是自然融合在人物的生活里,体现出作者的追求想法,不是追求时间感,而是立体感,更侧重于对人、精神的深度镌刻,不是追求流动感,所以故事生活的画面感很强,也可以说对人的精神刻画有比较好的追求。
第三,日常性与传奇性的结合。这个作品最感人或者最能吸引读者就是对生活细节的展示,无数个很有生活情趣的细节构成这个小说的主体。另外赋有传奇性,刚才几位专家讲把抗战、寻宝等等穿插在一起,这个小说阅读还是非常流畅的,通过生活能够吸引读者。
读的时候感觉写了6个家族,人物众多,对中心人物感觉有一点散,特别是中心人物,一部长篇小说最能够体现中心,中心人物能够更立体多方面展示更好。
谢谢!
主持人丁捷:下面有请王春林先生发言。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拿到这个书感觉特别畏惧,感觉阅读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但没想到打开以后认真阅读,发现这个小说写的很流畅,很自如,很有吸引力。当下时代的小说创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职业写作,一种是非职业写作,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庄深先生的创作毫无疑问是属于非职业写作,他本身是个工程师。这个小说读完以后感觉完成度相当高、相当饱满,一种突出的感觉就是民间有高人。
读完小说突出的感觉就是实实在在的“实”,满满的干货,没有注水的感觉,有的长篇小说是有注水的感觉,所以我就想到实在的“实”,特别扎实的一部作品。总体上叫实实在在,总体感觉就是质朴。
昨天和庄先生聊天,说里面很多人物、故事都是有原型的,这篇小说纪实性非常突出。纪实性当然值得肯定,但还应该考虑到小说这个文体,本质来说是想象虚构的文体,小说创作的本质就是怎么通过想象虚构的方式写出更本质、更内在的,比生活还要真实的真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庄先生继续从事小说创作,一方面纪实性的东西当然是非常可贵的,但怎么在想象虚构的层面上下点功夫。像红楼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那种在纪实的基础上想象虚构是更值得注意的方面,在纪实的基础上借助虚构创造了一个艺术世界,所以可以在这方面努力。
这个小说各位都提到是典型的家族小说,有《根》有《脉》。这反映出中共文化的特点,我们就是祖先崇拜的国度,《根》《脉》都和祖先崇拜的传统紧密相关。一方面当然是家族小说,另一方面我也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历史小说,聚焦表现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历史全景图的历史小说,就像建国后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在作品当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关键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转换非常自如,不留痕迹,不同时代的转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完成,这确实是很高明的艺术技巧。
它既是家族小说,也是历史小说,还是自转体的小说,我觉得都是作家庄深先生巧妙的方式。我们知道人物形象塑造和刻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很多作家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庄深先生写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被看作是人物群像式的长篇小说,很多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非常认可的印象,李邱巴、巧凤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能够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这个作品是一部清明上河图样的长篇小说,如果有问题就是过于求全。这里面有传统新长篇小说和现代性长篇小说区别的问题,两种不同的长篇小说理念的问题。传统的长篇小说往往追求全景式、百科全书式,但现代长篇小说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现代的长篇小说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和深入表现,所以庄深先生此后长篇小说创作是不是考虑由传统长篇小说向现代长篇小说转型的问题,如果那样来写可能长篇小说就是另外一种景象。
我就说到这,谢谢!
主持人丁捷:下面有请杨辉发言,大家欢迎。
《小说评论》主编杨辉 :我读完作品以后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昨天晚上和庄深老师喝咖啡,他一方面谈到自己个人,也谈了生活经验,也谈了作品背后涉及到写作,直接和作品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相当复杂的人士,包括中间有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是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复杂性不亚于作品中已经描述的东西。
昨天听庄深先生分享事件的事情,我当时比较感慨,古人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一个说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格局,觉得留是因为作者本身知道十分,但在作品呈现的不过一二分,所以里面有很多留白的东西,留白和展现的层次对照,恰恰让我们意识到文本的显和隐的区别,虚和实的区别,有很多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发掘的。
本身这部作品的体量已经是70万字,体量已经非常庞大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切入的话,我想谈从庄深先生整个作品描述里来看,我是来了以后才知道他是1956年的,谈到的生活经验,谈到的内容,在作品里除了看到明显的近70年的时间跨度,我在里面专门找过线索,开场写的50年代初中期,后面有一次点出了时间,写到2014年,仅有的一次。
这些非常复杂的,即便是单纯从家族史的角度来写,背后的信息肯定是海量的,而且写故事的时候明确都涉及到1950年代初中期,甚至延续到当下中间整个大的历史重要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在作品中都是可以找到。作者的高明之处,个别的内容,不一定是重复,至少有一些对应的,没有直接去写这些东西。包括写到50年代、60年代,写到文革,都是处理的非常巧妙,都是把大历史的变化最后落实到具体个人命运的起伏,这一点是给人印象非常深的。
第二点,人物塑造。其他老师反复提到作品里的人物可能是近年小说为数不多涉及到人物非常多,下次出修订版的时候可以列一个人物表,有好多人物出现了以后一闪而过,如果把人全列下来的话,我估计一两页都列不完,6个家族人物线索比较多。围绕核心几位就是庄、黄、袁、刘、李这几家,至少都写了三代,有的写了四代,庄家贯通的,李家三代贯通,这几家的笔墨还是比较重的,前因后果,生命的变化、各个代际之间面临新的问题,包括和前辈的关系,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中间空间的处理也是比较好的,主要就是几个重要家族的重要历史变化。
第三,我读小说的时候一开始没有读杨剑龙的序言,我是刚把序言读了。第三点小说的大方式,空间主要是两个大的空间变化,时间的跨度是一个维度,空间的跨度也非常明显。因为人物比较多,故事的起承转合非常考验作家的功力。有一点我还是比较吃惊,涉及到内容这么复杂,庄深老师不是写作多年,第一部《根》是2019年出版的,短短的时间,整个气韵很饱满,虽然涉及到如此之多的人物,如此多的事件,但整个气韵非常饱满。中间有张弛,笔墨有浓淡,但整个气韵是比较贯通的。
几位老师提到文化氛围,对常州的历史文化的描述有很多重要的笔墨,读的过程中稍稍有点不满足,我觉得确实对文化根脉的描述,这些内容还是可以写的更丰富一些,如果也包括对文化、历史遗存的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更丰厚,而且意义更开阔。
最后,写乡村的风俗化、风景化,作品的风景描述也比较多,很多东西写的比较到位,但有写风景化、风俗化的东西还可以强化,强化之后整个历史文化包括人事的变化,混溶之后形成广阔风景,所包含的意义对作品来说不光是丰富性的拓展,而且对精神的提升也是会有一定的价值。
我就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谢谢各位老师!
主持人丁捷:下面有请丁帆先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