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本科生分享学校寄给家长的成绩单,引发网友热议。其他多所高校也有类似做法,有的成绩单还附专业排名。对此,有网友质疑大学生成绩是否需告知家长,但也有网友认为此举能促进家校共育,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学业规划。笔者认为成绩虽能量化学习成果,具有参考价值,却难以全面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同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高校寄送成绩单的目的在于深化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更全面地掌握孩子在学业上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协助其规划未来。然而,这一做法也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过度聚焦于成绩可能会让教育陷入“成绩至上”的误区,而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应当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道路负责。此外,家校之间的过度介入可能引发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产生反感,并不利于双方平和对话、实现共鸣,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并不利。
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寻求一种适度的平衡,既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又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成年之后,大学生告别了家庭和高中时代的集中管理,步入了充满自由与挑战的高校环境。他们在此面临着学习、生活和社交等全新领域的探索,需要自行规划和管理。大学阶段不仅是他们逐步迈向经济独立的重要时期,更是他们逐渐摆脱对原生家庭的依赖,形成独立意识和判断力的关键阶段。家长应积极调整心态,实现角色转变,并明确认识到孩子成年后应独立承担的个人责任。学校应明确与家长互动的界限,减少学生依赖心理,防止“巨婴”现象产生。
家校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但务必避免过度干预,以保障学生的独立成长。双方应集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规划等核心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并共同解决。高校在反馈学生情况时,也应更加稳妥和周全,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与隐私。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灵活、人性化的方式向家长反馈,避免仅仅通过寄送单一的成绩单来呈现学生的全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