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寄成绩单的三个问题
近日,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给家长寄成绩单的做法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大学生已成年,给家长寄成绩单多此一举;也有人认为此行为可以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动态,促进家校共育。笔者认为两种说法各有利弊,不妨先认清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寄成绩单?从家长角度出发,孩子在外上学,发信息、打电话报喜不报忧,长期信息差导致家长接收不到学情信息,使其处于一种“交钱给孩子上学,但不知道学了啥”的状态。基于此,这一份成绩单恰好弥补了家长的心理落差,也给家长提供了一个与孩子交流学业规划的平台;学校方面来看,物理距离是缺少家校沟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促进学生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单方努力,所以通过寄成绩单让家长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同时做好大学课程、考研就业等相关知识的普及,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
第二,大学生自己愿意与否?进入大学,意味着大多数学生不仅生理上满十八岁,心理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他们不再受困于高中的透明化教学,追求一种更自由、开放的学习方式。而“寄成绩单给家长”这一做法无疑增添了他们的压力,徒增焦虑感与束缚感。根据《民法典》第十七条:“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由此,大学生已有自主行为能力,也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相应后果。那么是否寄成绩单给家长,不妨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如果愿意,那就“皆大欢喜”;倘若不愿意,就需要学生自己多多关注成绩,避免挂科、延毕等情况出现。
第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学之前的学习仅仅是书面知识,强调专一化、系统化,而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除了专业必修课外,还包含人际关系、创新创业、心理状况、思想政治等多方面考查,对学生的综合要求更高,旨在培养出全方位合格的人才,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石。所以仅凭一纸成绩单论英雄,未免过于片面。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但“术业有专攻”,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宽些,跳出成绩单的限定,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来看,学校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家长积极与孩子沟通,学生定期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把握好上述三个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