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本科生在社交平台晒出学校寄给家长的期末成绩单,引发热议。笔者看来,成绩单应该是一份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和发展轨迹的综合报告,而非单一的分数汇总。
大学是个体逐渐从家庭与社会的庇护中走出的关键时期,学生虽步入成年,仍需外力支持以健全自我意识、形成独立判断。而成绩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信息载体,其寄送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共享,以此来打破家校沟通壁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一种外部约束,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通过成绩单,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进而针对性地提供情感支持,并为孩子保研、就业等生涯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建议。
但现实情况中,大学课程评分体系具有相对性,难以单一地以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掌握情况。在不少“绩点至上”的校园文化中,部分学生陷入“内卷”焦虑,甚至采取不当手段来让表面的绩点分数“高人一等”。况且,成绩单寄送虽然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但不妨碍有些“直升机父母”延续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过度依赖成绩单来评价孩子的学业表现,甚至将其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子女,不仅容易陷入“唯绩点论”的误区,而且会忽视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很有可能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
据了解,武汉理工大学一直保持着向学生家长邮寄成绩单的传统,近年来更是实现了电子化的升级。其邮寄内容超越了冷冰冰的分数,而且在末尾都会附上“致家长的一封信”,这是在学生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实施的举措。这封信融合了学校的最新动态、学生的安全提醒等内容,并结合学生个性,进行生涯分析,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详细梳理其成长状况,为家长提供合理引导孩子、规划生涯的建议。
成绩单不应该被简化为一种表面的、片面的分数堆砌,家长应该以更为理性、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将其视为了解孩子学业进展的一个参考工具,而非评价优劣的唯一标尺。通过深化对成绩单的理解与运用,在高度尊重并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与隐私权的基础上,确保举措既能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有助于其全面发展。这样,家校共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坚实、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