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粮食紧平衡需增产增收与杜绝浪费两手抓
无所求
4月9日,人民网对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图解。“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即在文件名中,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行动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从而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乃至整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对粮食生产十分重视,是名副其实的农耕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以粮为纲”丝毫没有松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号文件》,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我国粮食产量从大幅增长到稳步增长,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紧平衡,可以理解为临界平衡、容易被打破的平衡、不能安枕而卧的平衡。“行动方案”的愿景,就是要缓解紧平衡状况,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行动方案”的紧迫性显而易见。从近十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情况看,2007年达到1万亿斤,2010年1.1万亿斤,3年增产1千亿斤;2012年1.2万亿斤,2年又增产1千亿斤;2015年突破1.3万亿斤,3年再增产1千亿斤;可是到了2023年,8年过去了,依然徘徊在1.3万亿斤量级,没能继续增产1亿斤。似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遇到了无形的瓶颈。虽然在遭遇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情形下,每年都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慢了下来,这不得不引起充分的重视。另外,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1.6亿吨即3千2百亿斤,同比增长11.7%;2023年我国出口粮食0.026亿吨,同比下降18.2%。再者,非洲旱灾、地区冲突、气候变化,使得粮食问题更成了全球性严重问题。因此,我国提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可谓迫在眉睫。
“行动方案”需要科技创新加持。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实现了世界22%人口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然而生存的刚需,容不得半点松懈,更不能躺在成绩簿上止步不前,而是需要充分认清未来粮食问题的严峻。相关研究认为,地球温度升高将会加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将受严重影响;同时气温升高对害虫的繁殖、越冬、迁飞等习性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应对未来粮食产出与供给的不利因素,需要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此,“行动方案”谋划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防灾减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以及6方面保障举措和扶持政策。
缓解粮食紧平衡需坚决杜绝浪费。许多年前曾有一句流行语,“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其实这句流行语,在当今和未来依然适用。浪费资源、浪费粮食,不仅是生活作风和习惯问题,而是一种会遭“响雷打头”(儿时父母警告)的天然“犯罪”行为。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粒粮食,都蕴含了无数汗水、艰辛和期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逢场背诵屡嚼无味的口头禅,而是要用心体味深入骨髓的箴言。即使粮食充裕了,也不能浪费。收割时,要减少浪费,力争颗粒归仓。储藏时,要尽心尽责,防止浪费。学生供餐的学校食堂、员工供餐的职工食堂、各类聚会的餐桌、食品加工场所、外卖零售单位,都要做到饭菜可口,严厉杜绝浪费,用餐者要适量点餐,自觉“光盘”行动,爱惜每一粒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