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何以清明 清生命之理 明死亡之惑 中国学文化卷民俗册传统节日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04-06 21:39:50
1552 2 6

何以清明

清生命之理  明死亡之惑

中国学文化卷民俗册传统节日篇

 

1.jpg

龙年44日,又一年清明。学生问: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清明祭祀祖先?

每逢清明,中国人便三五成群于山野间扫墓。文学家周密《乾淳岁时记》描述过宋代清明扫墓情景: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千年过去,习俗延续至今。我们在墓前焚清香挂纸钱,慎终追远;在青山绿水间踏行,且惜春光。那么,究竟何以清明?

追忆先人望来路

古人把祭祀祖先当作头等大事,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谓吉礼,为五礼之冠,庄严以对。清明扫墓祭祖是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这天,皇家祭陵,官府祭贤,百姓上坟。郊野间、山丘上,人群往来不绝,有的斜挎柳枝,有的拿着装饭菜的盒子,有的背袋纸钱。到墓地,他们将周围杂草除掉,用朱砂笔重描褪色石碑,在坟头放纸幡,碑前添祭品。等这些完成后,人们取出食物,进行野餐。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哲学家冯友兰说:行祭礼,并非因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者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为祖先修葺居住环境,是重温血缘关系的温情,以尽思时之敬。在墓前行鞠躬或跪拜之礼,谨记先人恩泽,懂得知恩感恩。这是追忆先人的意义——不忘养育恩情,寄托哀思。

因此,清明何以祭祀,我谓:逝者归根,生者寻根,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碑前,才知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百代过客,人生逆旅,沿着先人足迹追溯,才知家风如何传承,家族如何辗转变迁。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是追忆先人的另一个意义,不忘根本,知了来处,未来路便有了参照。

一年一清明,一年一追思。扫墓祭祖,在告慰先人的仪式上,我们内心平静下来,灵魂便有了归宿。

赏春景色惜今朝

清明,是节日亦是节气。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编制《太初历》,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二十四节气”,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分,万象更新,人们习惯出门踏青游玩,告别蛰伏一冬的暮气,迎来新春复苏的朝气。明冯梦龙小说《警世通言》再现了清明游湖的热闹场景。时值清明,许多人去上坟,顺便泛舟西湖。他们或呼朋唤友,或带子携妻,坐小舟上,品茗戏水,饮酒观山,随意取乐。人间最美四月天,满眼春色,皆可入眼入心。曾国藩说: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珍惜眼前景比什么重要。

清明节成型过程吸收了一个古老节日——上巳节。人们在这天踏青赏春,享受田园的乐趣,观览山水的韵致。永和九年的上巳节,天朗气清,王羲之与谢安等一干好友在兰亭溪边席地而坐。他们把酒杯盛满酒,放在溪水中,曲水流觞,酒杯停在谁那里,谁便饮酒赋诗。王羲之玩得尽兴,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极尽笔力写畅游之乐。

春日短暂,盛景不常;光阴一瞬,欢愉稀有。人终会如花木一样凋零,不如且行且惜,把酒看遍今朝景。

3  一灭一取迎新火

清明节除吸收上巳节,还融入了寒食节,亦称禁烟节。传说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陷入绝境,濒临饿死。介子推割腿肉煮肉汤,重耳才得以活命。重耳成为晋国国君,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只想陪伴老母隐居绵山。重耳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火灭之后,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柳树前。次年,晋文公来绵山祭拜介子推,意外发现介子推背靠的柳树已复活发出新芽,树洞里还有一封衣襟血诗:“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感慨万千,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这一天被命名为“清明节”。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天禁止生火,所有人都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禁火以悼亡,清明节生芽求新生。寒食节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时节,古人会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他们会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一灭,别过去;一取,迎新生。

循环往复春已归。清明,看似悲伤,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即以清明洗心,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而全球没有一种节日,如中国清明那样,每年将生与死两大人生主题,如此和谐统一起来。年年回望归途,以感恩之心寻根敬祖;年年翘首前路,得满腔欢喜奔赴希望。

何以清明,每个生命的追昔,抚今,迎新;每年每个生命的心灵沐浴。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子兵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善舞
  • 一龙双马
  • 西江月
发送

2条评论

  • 何以清明
    2024-04-07 09:12:49 0回复
    0
  •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
    2024-04-07 07:53:44 0回复
    0
  • 25888
    积分
  • 2237
    博文
  • 9178
    被赞

个人介绍

河海大学退休教师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