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偷”,全国人都应该感谢他,你知道是谁吗?
400多年前,他貌似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了无数在饥荒中受苦受难的百姓,而他,便是被后人尊称为“甘薯之父”的秀才陈振龙。
陈振龙(1543年—1619年)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鹤上镇青桥村人。他未满20便中了秀才,后来因为屡试不第,便干脆弃儒从商,随同乡一起赴南洋谋生。明朝时期,朝廷曾实施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海禁政策,直到隆庆年间,朝廷才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而开放唯一的对外港口便是陈振龙家乡所在地福建月港。那一次,他出海途经吕宋(菲律宾群岛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岛),办完了手头的事情后,就想着在当地游览一番。他被这里一种神奇作物给吸引了,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种名唤朱薯的作物,不仅生熟皆可食用,而且耐旱高产,适应性强,几乎不需要人工和肥料,且这种作物还浑身是宝,叶子、藤蔓、果实均有用途。陈振龙惊喜之下如获至宝,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山多地少,经常大旱,因此常常闹饥荒。灾年时,大家啃树皮、吃野菜,严重时甚至易子而食。想到那些在饥荒中被活活饿死的百姓,陈振龙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朱薯带回去。
可事情却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简单,当时的吕宋乃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朱薯便是由他们自南美洲带至当地的,他们十分清楚朱薯作为粮食作物的巨大价值,所以明令禁止任何人将其携带出境。面对摆在眼前的难关,陈振龙丝毫没有动摇,他想尽一切办法,思索该如何将朱薯带出去。第一次,他把从当地人手中购得的薯块儿藏在箱篓之中,出海时被海关查获,批评教育了一番。第二次,陈振龙便暗地里购买薯藤,编入藤筐,希望能够蒙混过关,可还是被海关发现,差点被关进大牢。纵使连番失败,陈振龙依然没有放弃。最后一次,他暗中购得八尺薯藤,秘密装于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之上,浮在海面,也有说法是他将薯藤和潜水绳缠绕,终于躲过殖民者关卡。经过七昼夜航行,他们回到福州,随即便在住宅附近的地里试种。当年闽中大旱,五谷欠收,陈振龙催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朱薯可以救荒。金同意后,试种大获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所以百姓们便称其番薯,且因地下块如瓜,人们也称其为地瓜。在陈振龙死后,他的儿子、孙子往后六代人一直都在致力于甘薯的推广,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陈振龙故居位于福州长乐区鹤上镇,一处占地650平方米的明代民居,在清代、民国均有重修。2021年,鹤上镇重新对故居进行修缮,同时,通过规划设计,详尽展示陈振龙涉险带回番薯藤,并致力推广种植的传奇经历。2022年10月,陈振龙故居即开放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