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龘常州 新质生产力—— 构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中国学常州卷经济册产业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03-14 14:17:25
33482 1 5

龘常州  新质生产力——

构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中国学常州卷经济册产业篇

  

作为新能源之都,如何不负总书记厚望,率先迅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会期间,以享誉全球的常州光伏产业为例,全国人大代表、常州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光伏作为当前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工业门类之一,与高铁并驾齐驱,正逐步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但也应看到,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光伏企业无序低质化扩产、配套体制机制不完善、大批资本主体盲目进场等现象。行业亟需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的发展模式,以构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为抓手,促进各环节和主体良性竞争、有序互动,共同推动光伏产业和新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

3.png

高纪凡建议:

一、依托链主企业引领的产业生态治理机制,打造光伏高质量竞争格局

参照国际领先经验,构建链主企业引领的生态治理体系,有助于引导产业从无序扩张向良性迭代转变,提高产业内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产业内部企业的无序扩产,导致下游产品卷入低效低质的“价格战”竞争泥潭,增收不增利;产业外部由于核心技术、供应链等关键资源缺乏有效保护,难以构筑以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壁垒,使跨界资本投机热钱轻易进入,在产能上无序扩张,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光伏产业的低效同质化竞争,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与此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大量、长期的低价光伏产品出口,可能加快他国以“能源安全”为名的反倾销贸易措施出台速度。

建议工信部牵头制定光伏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构建35个由链主企业引领、包含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光伏产业生态圈,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趋势认知、上下游协调、创新引领上的优势,通过生态圈之间的良性竞争与有序互动,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依托精准谋划的要素分配、管理机制,高效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因此,要素投放的精准程度极大影响经济社会运转、发展的效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形成更加有效的要素配置环境。需要工信部等主管部门与产业主体形成一盘棋,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调度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当前,光伏产业缺乏与行业主管部门深度有效联动,没有通盘考虑要素管理,未能在信贷管理、政府资源投入、科研投入、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形成通过核心要素投放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建议由工信部牵头构建要素统筹管理机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与光伏产业生态圈的沟通交流,帮助行业算总账、算大账,通过更具全局观、大局观的核心要素有效投放,来引导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资金要素上,可根据技术水平与生产管理效能,进行融资优先排序;人才要素上,加大科研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补贴力度;政策要素上,完善优质企业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供应链整合上,为链主企业协调产业链资源开通绿色通道,完善配套支持。

三、依托多维立体合作机制,推动增强产业内部凝聚力

面对国际动荡局势、潜在双反威胁及海外企业竞争,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创新产业整合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提高产业链韧性。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促使企业摆脱对消耗资源和要素较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更多地依靠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和无形资产投资,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

建议政府及产业主管部门,积极研究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有序引导光伏产业通过收并购、联合创新、专利联盟、交叉持股等方式,增强产业生态圈内部以及生态圈之间的协同和凝聚力,出台政策鼓励链主企业带领生态圈聚焦前沿科技创新、国际标准制定、全球产能布局、品牌和渠道建设,持续筑牢中国光伏产业高地,力争孵化培育一批中国光伏企业成为世界500强。

上述措施的扎实有力推行,将让光伏行业及新能源领域更全面、立体地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面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中观层面提升企业自身发展韧性、助力产业和区域发展;宏观层面助推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子兵
  • 顺其自然者
  • 竹青
  • 善舞
发送

1条评论

  • 构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生态圈,助推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
    2024-03-14 16:00:31 0回复
    0
  • 25929
    积分
  • 2244
    博文
  • 9184
    被赞

个人介绍

河海大学退休教师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