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城 何以常州之潜龙在渊——新能源车产业
中国学常州卷经济册历史篇
安 文
六、新能源车产业
近年来,常州更耀眼的成绩,是建设“新能源之都”。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58万辆,其中常州生产68万辆,每14辆就有1辆来自常州。常州进军新能源车,并非空穴来风,潜龙在渊的原有汽车工业功不可没。
上世纪60年代,作为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常州拥有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企业,整车生产规模超过3000辆。“长江”“常州”“先飞”乘用车跑向全国,连续多年创下大型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纪录。改革开放中,常州更因试点城市优势,较早获得与外资车企接触的机会。90年代初,常州客车制造厂与美国福莱西宝公司合资成立中国福莱西宝车辆有限公司,成为苏南地区最早的一家合资车企;紧随其后的意大利依维柯公司也落地常州,通过为一汽贴牌生产,常州乘用车第一次出口海外。
不过,在燃油车时代,常州的汽车工业基本都是为他人作嫁衣,利润不高。直到新能源车的到来,奋勇争先的常州抓住“风口”,开始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常州,有个“三页PPT造车”故事:2016年,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带着三页“理想”的PPT来到常州武进区,为理想汽车寻找生产基地。经过多方考察和咨询,武进高新区以“厂房代建+招投结合”的创新模式,吸引了李想团队。为此,武进产业基金还参投了理想汽车7.8亿元融资,加速理想汽车常州工厂落地,并吸引来国内更多新能源车企。
2016年,北汽新能源落子常州,主产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2019年,比亚迪也到常州新北区设厂,投资100亿元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理想和比亚迪的到来,不仅实现常州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的“梦想”,经济效益也迅速凸显。2020年,常州新能源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这是常州除单个企业外,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全市工业产值的重要增长引擎。
2022年1月,第一辆“常州产”的比亚迪车正式下线。常州北有“梦想”、南有“理想”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形成。依托常州比亚迪、理想汽车两大车企,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整车产量超过34万辆,在江苏全省排第一,占比达50%。同年的《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选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常州位居第五,仅次于深圳、上海、苏州、北京,其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自古“好马配好鞍”,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中,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动力电池产业。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领域,常州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97%、排名全国第一,产销量占江苏省的50%、全国的20%;全球10%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搭载的电池是“常州造”。
常州在新能源产业一直有“2+5+N”的说法,其中“2”是理想、比亚迪两家整车企业,“5”是包括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江苏时代、时代上汽、北电爱思特等在内的5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N”是指众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这些企业云集常州,除了看中常州成熟的工业体系,也离不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常州位于长三角中央,与南京、上海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组建了苏锡常都市圈。圈内的京沪高铁、沪宁城铁、沪宁高速、宁杭高速、312国道、京杭运河,使得常州具备“公铁水空管”齐全的运输方式,机场、高铁、高速、水运能在15分钟左右快速完成转换。
产业振兴,既要重磅政策撬动,也要金融资源的赋能,才能形成高端资本的强磁场。常州围绕新能源产业,组建了总规模超百亿元的10支市级新能源领域子基金,总规模264亿元,累计投资常州本地新能源项目28个,总投资额23亿元,撬动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
2023年常州终于跨入“万亿之城”的大门。正是源于常州雄厚的产业基础、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厚积薄发的各类资源,才令常州在逐鹿新能源汽车时代后发先至,崛起成峰。跨过“万亿”的常州又会开启怎样的篇章?没人知道。但亢龙在天,奋进中的常州故事,永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