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城 何以常州之春江水暖——改制先锋
中国学常州卷历史册综合篇
安 文
四、春江水暖——改制先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当时始终被两个问题困扰:一是计划经济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的问题,另一是公有制的计划和市场问题。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涉及价格体制,也就是如何让市场价格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老市长告诉我:常州获批“试点改革城市”,开始也不知该怎么办,便从家家户户都常碰到的“老虎灶”(一种集中打开水的茶水铺)和煤油灯罩试水。当时,老百姓用的煤油灯罩是计划供应产品,国家统一定价,6分钱一个。因为价格太低,厂家没有生产积极性,市场灯罩短缺,甚至走后门才能买到;而供应开水的老虎灶,一壶1分钱,也是由国家、集体经营,往往因经营、选址不善,老百姓打壶水要跑几条街,可个体想经营,也不会获批。于是,常州率先放开灯罩价格,老虎灶由国营改集体、个体经营,令这两个难题迎刃而解。
小小灯罩和不起眼的老虎灶实现了常州作为改革试点的价值,由此,国家开始分两批放开了多种小商品价格,试点逐步增多,社会供应也越来越丰富。常州经济体制的开发脚步也得以迈得更快,1985年常州的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逼近50亿元,不仅丝绸、自行车、装载机、机床等重点产品大幅增长,电子、机械、化工等也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引来无数地市前来考察参观。发展至1991年,常州工业总产值翻倍至2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翻倍至102亿元,成为苏南举足轻重的“工业明星城市”。
与此同时,伴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常州诸多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却纷纷因为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不得不开始战略性重组。随后十余年改制之路,许多常州人熟悉的老企业、老品牌或消失,或重生。其中既有令老常州人自豪的“金狮”自行车,也有当年排队都买不到的“星球收录机”。
改制阵痛中,常州经济转型也有收获。全市通过结构调整,不仅盘活了存量资金,也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使西电常变、东风农机、绝缘材料总厂、常宝钢管、四药制药等传统企业成长为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大批重点企业也在改制中学会拥抱资本,如常柴、常林、远东、五菱柴油机、金狮、黑牡丹、常茂生化纷纷登陆资本市场,赢得新生。
常州工业经济总产值随着全市企业逐步改制,也一直刷新着纪录。199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才487亿元,可到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250亿元,是8年前的2.5倍。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以“苏南模式”闻名的常州乡镇企业,也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汇入民营经济的发展潮流。2001年,常州私营企业突破1万家,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个私民营产值占比30.6%。截至2022年末,常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77.9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96.9%;民营经济税收占比79.2%,名列苏南第一。涓涓细流汇汪洋,今日常州经济板块,民企已是“五分天下有其四”,在全市经济结构中成为主力军,挑起工业转型升级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