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儿时就参与过老家的一些民俗活动,但只存留了一些片断,一是骑在父亲的脖子上,一是父亲从舞动的狮子身上扯下五彩的麻,挂在我的衣襟上,还有就是那要进不进家的财神,在门口跳来跳去,吓得小小的我哇哇大哭……
少年时期,类似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活动,被禁了许多年,这些活动也逐步退出了我的记忆。如今民风民俗活动又开始复苏,就像三月田埂上冒出的小草透露着强劲的生命力。而我也极力想把记忆中的片断修复成完整的场景。
“出菩萨”应属于傩文化中的乡傩,是一种祭祀活动,由群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在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大帝庙,各庙轮流祭祀,以求江南水利平安,风调雨顺。所以在江南一带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庙宇,在一些特定的日子把菩萨的金身请出来,用轿子抬着巡游接受各家“香火”,表达当地人在新的一年里祈求平安、兴旺、发达的意愿,传承至今已有将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初八那日,我驱车百公里赶到上祥奄(吐祥大队的庙宇)时,菩萨金身已被请出,不知去向,我急忙跟当地的老人咨询它的所在位置,老人说,你仔细听,有锣鼓声、鞭炮声的地方就能找到,我骑着借来的小电驴在乡道上穿行,风中隐约的传来锣鼓声,但又不真切,沿途我经过了铜塘头、朱家村、王家村、小村、吐祥村。在一些村民的庭院门口,早已备好了祭台与祭品以及礼花、烧化等物品迎接菩萨的到来。
我在朱家村追上了巡游的大队,开道的是一面国旗,接下来是由叁拾多个身着黄褂,手执三角彩旗与兵器的小伙子组成的仪仗队、随后是由八位十岁左右头戴绒球冠,身着彩衣,肩挑着花蓝的小女孩组成的鲜花队、接下来是由八个身形槐武的村民披旌旗,戴面具,穿锦衣,手执戈盾,扮成菩萨的队伍、再下来就是从上祥奄请出来的菩萨金身,披着红绸缎面、由六人用小臂粗的杠棍抬着,一人打着华伞紧跟在后面。一辆敞蓬的电瓶车上坐在锣鼓队成员。从活动规模上不算宏大,但是气氛非常热闹。
“出菩萨”队伍到达刘家边(我的出生地)时已接近下午两点,刘家边的主场就在村中间的稻场上,三张八仙桌一字排开,上面由长者提前摆好了祭品:三牲(猪头 整鸡 全鱼)、时鲜水果、糕糖甜点一应俱全。队伍刚进村口家家户户就开始然放鞭炮,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孩子们开始奔跑起来、男人焚香跪拜。整个村庄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人气与烟火气,瞬间就让整个空间神圣起来,就像是沐浴在佛光中一般。人们围在祭台周边膜拜作揖,由一个用高声讼唱,祈祷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菩萨离村时,一脚踹翻了他坐过的长条凳,长辈说是因为菩萨坐过了,人不能坐,而我更愿意理解为,菩萨一脚踹飞了磨难与苦痛让大家平安顺康。
因为时间与安全问题,我选择了下午反回,这就错过了菩萨金身归庙及夜间的大戏环节。在追逐巡游队伍的过程中,我努力将记忆中的片断与现实中的队伍进行了拼凑,在这过程中,还是产生了很大的遗憾。整支队伍虽然热闹,却精气神不足并没有记忆中的灵动鲜活,更没有通过傩文化中的乐与舞,呈现出人们对神所应有的神秘感与敬谓感。虽如此,我依旧激动与兴奋,它的复苏之路一定是越来越宽。因为民俗的复苏是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与新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富有魅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