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常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公布202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16.4亿元 ,成为省内第五座GDP万亿之城,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
1991年,常州GDP超百亿,那时几乎没有人想到万亿目标。常州人用13年时间,2004年实现了GDP超千亿,那时很少有人想到万亿目标。然而,常州人又用了19年时间,2023年实现了GDP超万亿目标。这无疑是个奇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全景的生动缩影,是中国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代表。
常州人一路向前,走出了一条实体支撑的万亿之路,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万亿之路,走出了一条内外兼修的万亿之路,走出了一条融合均衡的万亿之路,走出了一条戮力同心的万亿之路。
在倍加自豪、倍加自信、倍加自奋的时刻,我们要深刻思考万亿之城对常州意味着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像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所说的那样,“走得更加坚实、走得更有力量、走得更见神采、走得更显底气”。
万亿之城,标志着常州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
常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埋头苦干实干,终于成为全省第5个、全国第25个迈进万亿的城市,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这标志着常州综合实力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
万亿之城再出发,就是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和首要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一着不让抓发展,在全省全国继续争先进位。
万亿之城,标志着常州城市能级迈上新的台阶。
城市能级不是简单地以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而论,更不是看地理面积和区域位置,而是看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导能力和辐射作用、在全域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区域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年来,常州紧紧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这一定位,坚持定位干成地位,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城市、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城市。
万亿之城再出发,就是要坚定实施“532”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城市定位,不断提高城市能级,使长三角中轴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万亿之城,标志着常州创新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创新是城市发展第一动力,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常州大地上,创新的步伐从来没有停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常州人以非凡的气概,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如生产协作“一条龙”“小桌子上唱大戏”“农字当头滚雪球”,以及新时代的民生之路、科技新长征之路、新能源产业发展之路,都是具有不同内涵的创新。正是持久的创新,才带来常州今天的巨变。
万亿之城再出发,就是要高高擎起改革创新大旗,在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发展增添新动力。
万亿之城,标志着常州开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很难想象一个万亿之城是一个封闭之城。这不仅仅是因为外资、外贸、外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更为重要的,开放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胸怀。在改革开放之初,常州在对外开放上慢了一步,曾经出现了“苏锡无常”的难堪。好在我们知“耻”而后勇,奋力赶超,从而赶上了开放的潮流。可以说,没有全方位、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就没有常州今天的万亿之城。
万亿之城再出发,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打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把海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引进来,把常州的产品推出去,使常州成为真正的“国际化智造名城”。
万亿之城,标志着常州民生基础迈上新的台阶。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民生是发展的基础、动力和目的。在奔向万亿之城的进程中,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常州的公交、常州的公园、常州的公厕、常州的绿化、常州的菜场等等,都成为常州人民的自豪,使常州成为全国最富裕、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形成常州上下心齐气顺、和谐发展局面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万亿之城再出发,就是要把老百姓当成天,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把财力更多地倾向于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万亿之城,标志着常州人精神状态迈上新的台阶。
常州既无地域空间之大,又无资源禀赋之优,更无特殊政策之厚,能够昂首迈向万亿之城,就是凭骨子里一股不服输、敢于赢的精气神。常州干部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企业家有眼光、能创业、创大业,产业工人肯钻研、懂技术、能吃苦,人才队伍有志气、善创新、能创造,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合力推动常州小身板迸发出大能量,小天地做出大文章,这种精气神某种意义上比万亿数字更重要。
万亿之城再出发,就是要继续发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在区域竞争的海洋中不断搏击,勇立潮头,再创佳绩。
(作者朱海山,文章原标题为《万亿之城对常州意味着什么》,原载于常州日报2024年1月24日5版常言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