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慧2022-2023年诗选 | 杨琼、贺与诤评论
从前慢
Ο邹晓慧
我不想, 用太多的会意文字来展示清风
展示白云、 溪流、鸟鸣以及安祥的乡村
清风吹动了久违的潇洒
流水解开了青色的衣襟
白云看起来象一种持久的形容词
全部都是用来招待每一颗灵魂的
下吴村就像从城里逃避而来的云朵
吴市更像一个乡村诗人
爬过伍员山, 穿过田野与草木
绕过开过春的男人与野玫瑰一样的女人
我们其实是去赴一场叫“昔慢”的诗会
这个春天, 我们就一起慢下来
一起写诗 一起与自由的乐山相依与为命
都说从前慢 慢下来才能等到诗歌
我们这些参加诗会的诗人们
是不是可以向伍子胥学习制造成语的能力
牵着马尾向后慢慢走动, 把时光倒过来
回头看看古人的情怀与相遇的寓言
用马车的画面喂饲仁爱与情义
从身体的内部显露野与兽的吞咽
如果你想好好审美, 你就得慢下来
如果你想谈情说爱, 你也得慢下来
如果你想等等灵魂, 你更应慢下来
如果说空虚是一道永恒的风景
空就是色, 这个色就是安静与美感
我把我最有神韵的那首诗安放在乐山
原刊于2023年第8期《诗歌月刊》
手语与画布
Ο邹晓慧
我遇见一个爱画画的聋人妹妹
她拒绝了我的呼唤与手势
她的日子越来越清静 越来越丰富
她卸下了人世间多余的语言与争执
驱赶树上那只乌鸦
在这个多么复杂的时代
还有如此单纯的空间
外面的喧嚣像万言遗嘱
只有轻风吹散海枯石烂这个词
让你的画和你的无声世界对话
没有声音的世界也一样表达爱
心里的小白兔怎么奔跑也没有动静
你的手语让白云有了故乡
你给天空描绘出了一个秀气的灵魂
让烦燥的人们在画布上散步
画会长成花的样子
手语会长成鸟语花香的样子
聋人妹妹一个人的故事像一群的理想
我看见你就像天边的云彩
很多会意字与形容词都变得轻了
或不轻不重地飘飞起来
原刊于2023年第3期《钟山》
余生
Ο邹晓慧
我长久的渴望
在你的表情中一次次深入
那些恩与恨一次次无法摆脱
在心中留下陌生而致命的情节
小处茫然,大处敏感
才是一个诗人的气质
如果心灵没有归宿
如何拒绝格式化
让心再安静些
落日无法催眠,露水无法唤醒
只有薄而脆的异乡夜色
能蜷起装睡的四肢……
我的睡眠和死亡一般
都是非常自恋的
有时痛不欲生,有时乐极生悲
很难交出余生,交出自己
因为我曾经对不起你
为此,我前半生都是忧伤的
我不是贪婪的人
却突然有了与你共度余生的冲动
告诫我还是要安静些
像秋天的叶片一样,不眨眼睛
抛弃所有泡沫,所有欲念
进坟墓里,呼应尘世,呼应来生
原刊于2023年 3期《诗选刊》
没有关系
Ο邹晓慧
有些事情
一个人不行
又不需要二个人掺合
放风的人知道
像和尚与寺庙的关系
像水与岸的关系
像山与兽的关系
像我与你的关系
关系与关系的关系就叫哲学
所有的事物绕个弯
这是一个写诗的笨人的想法
与一切事物的根部有关
与大部分人的人生无关
要是不出门
呆坐四壁空空
要是出门
山水似画, 大多已留白
要是出家
是否能附和全天下人的感觉?
原刊于2023年 3期《钟山》
荡口古镇即景
Ο邹晓慧
是先有风还是先有雨
穿越明清而来的, 吹在荡口春风里
穿堂过巷,过桥绕花,借水行舟是雨
雨中摇荡的荡口更适合时光流淌
水色在轻摇慢摆的欸乃声里,从画中驶来
是先用雨还是还有水
彼此打淋,又彼此照拂,笑容与流水重合
走过历朝历代的纵横交错后就和解
淡墨,水彩,水粉,油彩都适合描绘
各种江南的画作,都能曼妙起来
是先有水还是先有江南
盛开的油纸伞就像想象中的眼儿媚
与若有若无的流水声完美和弦
一次相遇就可以与一个相媚好的故事
用一辈子的吴侬软语把时光温润打俏
先有江南还是先有荡口
飞檐翘角、女儿墙、木板门、铜锈锁是图
石拱桥、直桥、廊桥,桥桥都是画
粉墙黛瓦花格窗,岸上人家枕水应景
荡口古镇,荡漾在书里、画里、诗里……
原刊于2023年第2期《十月.长篇小说》
中年
Ο邹晓慧
中年生活就像不解风情的游园记
像秋风 像秋雨 无所谓人间乐与苦
只顾淡定 只顾从容 只顾落下
多像那棵高耸的槐树 有叶但已成黄叶
多像她 有长发 但已有白发
又像西风故里 变成了一道
除去悲伤又留下绉痕的风景
人到中年 很难恨起来
也很难说出爱
与风月相伴 但没有红颜
与花酒相伴 但没有醉意
与风雨相融 活着就是风雨
只要出门 就会有尘埃
我不送你 你也不需流入我的指间
那种左手握右手的感受
各自领着皱纹归去
中年的诺言与预言都不需要告慰
活着的每一天有你没你都无所谓
但没有你又似乎失去了全世界
有想法好象没有冲动 有能力好象没有办法
有温度好像没有温情 有生活好象没有剧本
人生苦短 没有那多时间闲扯套话
对自已说话 自已不答应
对别人说话 别人不领情
站着或斜着看秋风 看秋雨 看世道
似乎控制自已比打开世界更容易
原刊于2023年第4期《椰城》杂志
桃花知道我说什么
Ο邹晓慧
春天来迟了
还是我们怀春过早
一朵虚构的花
不知开过多少江南故事
含蕊的树叶纷纷惊醒
花草浮在水中的笑容
我们种下她 又远离她
那已不是我的生活了
闻一闻春光乍泄的气息
桃色, 是自由的红
是春光相左, 令我们
一直收紧桃花运, 又远离命运
树木与花朵就像我们
如果彼此都有灵魂
风吹雨后空荡的眼睛
就像春天与春色难以分清
人间会不会还有人像我们
故意制造感情泛桃色的样子
使花朵与花香失去跟随的意义
那里春风还没有完成分离
原刊于2023年第2期《星火》
在城市里还能看见月亮
○邹晓慧
很久没有看月亮了
其实月亮也不认识我
在一条通向你的道路上
你是否张开了泥土一样的拥抱
一个人坐在城市高楼的半山腰
什么都可以想,除了爱你
相同的人群看到不同的空间
多少人像我一样不断地寻找自己
有人说能看得见乡愁
却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
我还能认得她的样子
恍惚之间长出了不少皱纹
只有遥远的村头与村尾
还是你原来扎马尾辫的样子
只有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还像我们从前憨厚的样子
什么时候我们还能紧挨靠在一起
像什么也没发生, 像一点怨恨也没有
今晚我就像一个磨刀的人
把城市的月光磨得锃亮
原刊于2022年 5 期《钟山》
沉默不语
○邹晓慧
你只有回到从前才能更动情
你只有回到乡愁里
才能让自已轻浮的人生连根拔起
山水不在眼睛里 在血脉里
我经常使用这个名词
有时我又把它当动词
走一程又一程山水
才能真正理解满世界的乡愁
你无法理解的他乡
也是无法丈量的故乡
就像天涯与咫尺哪个更模糊呢
人生这条路越走越晦涩
有一种怀旧是心怀善良的
比山水里藏一只鸟更难释怀
与目光短浅或长远没关系
听风雨 听鸟语 听祖辈留下的遗言
我爱山水 躲避乡愁
我恨山水 山水沉默不语
我不能说出明媚也不能说出烂漫
漫山遍野也无法安放灵魂
原刊于2022年 5 期《钟山》
活着
○邹晓慧
人生就像一个动词
我趟过一遍又一遍山水
太多的森林 包围全身
我的语言如石头投向铁树
没有一种猎枪甘愿退膛
没有一种语言不会伤人
闭口是佛心
开口即口是心非
我说的是什么
你是否能听懂
你不懂撕心裂肺如何划破长空
你不懂云淡风轻如何深藏痛苦
用眼光扒光所有人的衣服
人间满是行色匆匆的骷髅
从一个真相到另一个真相
正如满天过海的救赎
原刊于2022年第2期《诗歌月刊》
双马石
○邹晓慧
故乡就像布了迷魂阵
那些花像眼睛
那些草像耳朵
那些气息像灵魂
我对双马石言听计从
那个只有五百亩大小的双马石
是我心中最大的世界
没有第二, 只有第一
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村
门前的老树像个守魂的人
依依不舍的落叶像诗眼
纯净, 踏实, 木讷的有些迟缓
牵动了客家人的泪水
像清溪的流水一样冲刷我
我魂不守舍的故乡
就像那条童年走过的山路
像一条把光阴当滑道的蛇
钻进我的内心
那些木像小名
那些树像老年
那些山水像故事
多少经历世事的人已长满白发
多少穷途末路的在此悔恨
唯有故乡像爱
像母亲永远不变……
原刊于2022年第6期《中国校园文学》
我想去看草原
○邹晓慧
我想去乌兰牧伦看草原
拜访那把马头琴及琴声
如果琴能往南方挪一挪
想必一定不会错过蒙古长调了
如果用琴声来喂养羊群
如果风用另一种音符来演算
我们与草原的距离
如果是为了占有, 不是为了照亮
那古今弥漫的马羊与活法
就没了鞭长莫及的诗眼
我梦见自已在草原上飞奔
似递着一道遣调的乌兰牧伦榜文
在你与我, 天与地之间
生存于广袤的不为人知的虚无
热爱诗歌的人又在遍野飞舞
我们制造孤独与吞噬宽广
把自已的影子当历史占据每一寸净地
原刊于2022年第8期《诗歌月刊》
邹晓慧,出版诗集《纯粹》《回归》《六如》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花城》《钟山》等文学期刊发表诗歌作品, 入选多种中外选本,获奖若干,现居江苏常州。
在复杂中超越,在纯粹中回归
------邹晓慧诗歌启迪
文/杨琼
人失去了精神家园,也就失去了自由。诗人邹晓慧的诗,给人以哲学意义的乡愁和回归家园的期望。在他的诗歌世界中,人会自觉踏步到世界整体内,投身于一个无尽的宇宙中,获得与万物融为一体且又自由自在相处的愉悦感。
沉郁、空灵而充满哲思,是我在邹晓慧的诗歌中读到的性格。你会不自觉地感受一位入世经历繁华的儒士走出凡尘,去追寻宇宙万物的本根,希望在清静无为中道法自然,获得心灵的虚寂,又仿佛在不断寻找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无我禅境。于是,在邹晓慧的诗中,他会有“慢”节奏的乡村,有白云和穿着青色衣襟的流水和能安放宁静与诗歌的山脉,还有像个动词一样跳跃的人生……
沉郁的内涵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后表达的一种仁爱和忧愤,所以《手语与画布》中才会有“烦躁的人们在画布上散步”,最后又让“画长成花的模样”,当一群人的理想变成了一个聋人妹妹无声世界里的故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孤寂和落寞呢?每一句诗,不仅让人嗅到心灵沉重的韵味,还会跨入思考的不同维度,这大概便是邹晓慧在诗中注入的元气吧!因为入世的体验,所以才有那些“在心中留下的陌生与致命的情节”深刻脑海,最终用诗的灵性化作“薄而脆的异乡夜色”,抵达“抛却所有的泡沫呼应尘世,呼应来生”的彼岸。读他的诗,会让人体会到,他把心中至爱的物与生命凝结成一种独特的审美状态,带人进入略带惆怅而又温厚醇美的诗意境界。
空灵飘逸,是一种清新自然、逸性飞扬的美感。正如《荡口古镇即景》中那“雨中摇荡的荡口更适合时光流淌,水色在轻摇慢摆的欸乃声里,从画中驶来”“用一辈子的吴侬软语把时光温润打俏”,给人以清新的、纯熟、优美的视觉、听觉享受。而《我想去看草原》中那能喂养羊群的琴声,那会用音符来演算草原距离的风,诗人灵动的笔调就像盛唐时期的飞天一样给人以冉冉升空又徐徐降落的飘柔感,而最终,再把人拉入虚无与宽广的哲思中:“你与我,天与地之间,生存于广袤的不为人知的虚无,热爱诗歌的人又在遍野飞舞,我们制造孤独与吞噬宽广,把自己的影子当历史占据每一寸净地。”又带领读者在空灵的静趣中思考生命的色彩与意义。如果这一朝风月之美就是当下的体验,那么,人的心境自然也不再忧伤,而是平静、恬淡、解脱……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空灵而永恒的形而上的愉悦感,便是获得了具有审美感的人生状态。
诗人邹晓慧的诗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也是充满人生意义的。正如他的《活着》中表达的一样:人生就像一个动词,从一个真相到另一个真相,最终,都是完成自我生命的救赎,完成了,便能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脱,或许,这正是邹晓慧诗的魅力源泉!
杨琼,出版文学作品集《琼音独听》《琼音韶华》,代表作品有:《去邂逅一座城》《饮尽那杯甘露》《一声谢谢》《收留起来的二月》《月亮说》等。高校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江南的风依旧吹皱一池记忆之水
贺与诤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初识晓慧老师是2023年在江苏文学评论奖在南通的颁奖典礼上,由于同在常州,一下子便熟悉起来。邹老师诗如其名,细腻动人,绵密深情。为人又热络亲切,他也是我相识不多的诗人前辈之一。网络盛行,媒介革命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坚持写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姿态,能够将诗歌创作呈现出脱尘之气更加需要锤炼秉性。这种细腻与动人能够超脱于矫揉造作,区别于细小情爱,愈发难得。年近不惑,诗句中能够葆有一种青春的气息,能够给读者以向暖的期许,亦成为喧嚣与芜杂中的一种挑战。
邹晓慧的诗中时常潜藏着对关系的思考,爱与恨、过往与当下、大处与细小、对方与自我、水与江南等等。在不同的关系中摇曳、纠结、玄想,构成了其诗作的内在伦理。《从前慢》《没有关系》中,那些看似相伴相生、并行不悖的概念与意义彼此缠绕。“从前慢/慢下来才能等到诗歌”,气定神闲方能够写出好作品。人们勤勤恳恳,说一句,是一句,邹晓慧与木心有一处共性,便是他们仿佛都在精神漫游于自己的故乡,在过往的时空中,体味生命的课题。终于发掘,“日子越来越清静/越来越丰富”,“小处茫然/大处敏感/才是一个诗人的气质”。
邹晓慧的诗歌亦存在现实与内心的紧张关系,这种张力源自于对于外部世界的苍茫,面对峻急变化的无可奈何。其《沉默不语》《活着》《余生》《中年》便传递出了内心的这种复杂情感。“我的睡眠和死亡一般/都是非常自恋的/有时痛不欲生/有时乐极生悲/很难交出余生,交出自己”。人到中年,睡眠变得“独立”,人生亦已多风雨,生命中有了不可承受却承受了的“重”与“轻”。邹晓慧以自己的笔诉说出了往事暗沉光明皆不可追,未来晦明交织亦不由分说的思辨心绪。
“故乡就像布了迷魂阵/那些花像眼睛/那些草像耳朵/那些气息像灵魂”,其实故乡和自然也有生命,它的灵魂遗存于深爱它的人们的记忆之中。对于江南故里的沉湎,构成了邹晓慧诗歌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2023-2024年度中,《荡口古镇即景》《在城市里还能看见月亮》《桃花知道我说什么》等诗作便延续了这一主题。春日游赏、城市望月、桃花知己,不同的江南侧写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视野。
邹晓慧对于物象邈远的想象让我想起痖弦的那首《红玉米》和余光中的《珍珠项链》。时空钩沉,星月流转,而“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动着“十八寸长的一线姻缘”。从其2023-2024年度所创作的诗作当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更为坚执与笃定,他似乎决定以更为开阔、轻盈的姿态朝前走去。
贺与诤(1992-),女,博士,讲师,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江南文化。专注于新世纪以来的江南书写,发表相关学术文章多篇,主持省、市级项目各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