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一乡镇进行了首次“躺平者”评选,并进行了拟定人员名单公示,此举一时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躺平”并不违法,何必公示;也有人公示可以督促领导干部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笃行不怠。笔者认为,“躺平者”评选固是创新之举,但举动前之需看清“躺平”本质,莫让“躺平”成头衔。
何为“躺平”?作为一个网络新兴的流行词,我们无法为其作出一个准确的解释。如果说躺平就等于懒惰、散漫,那么躺平者确实需要一次评选、一次公示,从而改进自身。可治理干部“慵懒散”的规定早已存在,“躺平者”的评选似乎也有点画蛇添足。
其次,“躺平者”的评选标准又是什么?若没有统一且公开公正的标准规定,私自随意地进行躺平者评选和公示,对被评人员的权益以及心理都是一次莫大的侵犯。相关人员曾表示:“躺平并非完全不干活,也不是违法违纪,只是能力、纪律、效率相对来说弱一点。”可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庸庸碌碌,但不代表一事无成。做好分内的事,就是维持部门正常工作的基础。如果这样的人都被认定为“躺平休闲人员”,那么是否必须做出一些业绩,才能不被划为躺平者的行列?
退后一步,站在“躺平者”的角度来看,若是自己被冠有“躺平者”这一头衔,其必然受到自身、同事、上级以及百姓的多方压力。所谓的整改期,也很大概率“变味”,沦为只为了摆脱躺平的头衔,而并未想着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的一种刻意的表现。那么所谓的“整改”,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对此,相关部门也表示评定并非随意下结论,而是经过了慎重的调查与考量,且除“躺平休闲人员”评定外,还有正向激励的“红榜”等。当地部门对干部工作作风的高度重视与要求是好的,所谓的躺平者评选的初衷与出发点也是好的。只是在此基础上,希望当地部门能结合实际情况,看清“躺平”本质,针对工作作风问题进行排查与整改,莫让“躺平”成为简单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