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之
四、周文王五、五、姜尚六、周公
中国学历史卷人文册人物篇
安 文
四、周文王
姬昌(约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亦称伯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奠基者,“内圣外王”的典范。
《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孟子》: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书·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文王勤政爱民、重视农耕,崇尚中道、善施仁德,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改法度、制正朔,断讼称王,征伐九国,开疆拓土,建都丰京,励精图治,国势日强,为武王灭商开创周朝八百年国祚奠定了基础,更为华夏文明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周易》。
文王被誉为“受天有大命”的有德君王,为后世施行“王道”理想楷模,夯实了华夏文明走向成熟的基础。
五、姜尚
姜尚(约公元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太公半生寒微,后助文王兴周灭商,文韬武略、封国安邦、强国富民、安定周室。被封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民多归附,齐遂成大国。
司马迁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太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遗产,被称为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其主要著作是《六韬》,第一部分是文韬,讲的是怎么治国;第二部分是武韬,讲的是怎么定策;第三部分是龙韬,讲的是建立整套的作战体系;第四部分是虎韬,讲的是军备问题;第五部分是豹韬,讲的是怎么才能解决战术问题;第六部分是犬韬,讲的是怎么用兵。《六韬》把兵家道术分成六个层面,既讲思想、也讲方法、更讲工具,从道到术、从本到末,层层推进、逐层深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体系。
《博物志》: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即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
六、周公
周公,西周初人,姬姓,名旦,文王四子,武王之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朝开国元勋。
周公一生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辅佐武王克殷建周后,与召公奭分陕而治,又辅佐成王二次东征、统一东方,迫使奄人和东夷败退常州奄城及江南,以藩屏周、封邦建国,卜都定鼎、制礼作乐,七年之后还政成王。
他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被称为“元圣”,是孔子的精神导师,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孔子,影响了儒家,更影响了华夏三千多年,塑造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框架。
周公的主要著作是《周礼》。《周礼》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总结了五帝和夏商时期的治国实践和理论,其核心有二:一是君子治国富民,应获私利,但获利方式和尺度都应完全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僭越礼制礼法后果严重;二是君子治国富民必须承担无限责任,履行无尽义务。君子私利有限而公责无穷,这就是周礼的本质属性。
周礼文化主要包括以礼立序、以乐致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自强不息、忠诚无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尊老爱幼等等。从伦理道德到家庭教育,从宗教仪式到官员任免,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和严谨的程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仁爱和教化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不仅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