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经典模型之七:菲利普斯曲线
安 文
二、宏观经济学模型(Macro Model)
7 菲利普斯曲线(The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提出来的。他于1958年根据英国近百年(1861-1957)总体经济数据,画出了一条表现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关系的曲线:名义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
19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根据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证实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在美国同样存在,并指出,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这种关系,来指导宏观经济政策,通过紧缩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通货膨胀和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
但60年代末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费尔普斯等人发表文章批评菲利普斯曲线,否定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在长期经济中存在相关性,并认为,政府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是危险的。因而得到如今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虽源于经验研究,但也可通过AD-AS模型推导出来。短期的权衡取舍成为60年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工具,政府通过政策改变和通胀预期管理来完成宏观经济目标。长期不存在这样的取舍关系,原因在于长期回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价格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