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向全国宣传毛泽东
持久战思想的常州人
中国学常州卷政治册人物篇
安 文
七七事变,平津沦陷,日寇相继突破居庸关、平型关、娘子关,占领华北平原,国军大撤退。日寇侵占速度如此迅猛,动摇了许多国人信心,特别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明显分歧,部分人认为“中国必败”,主张讲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要速战速决,主张“中国速胜论”,必须尽快进行大决战才能胜利。阴影笼罩华夏大地,全国上下情绪低落。中国怎么办?出路在何方?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急关头,出生于常州城北孟家村的孟秋江(原名孟可权)来到延安,准备采访毛泽东。孟秋江何许人也?中共主要领袖毛泽东究竟要和他谈什么呢?这引起了人们特别是中外记者的普遍关注。
周恩来关心孟秋江
孟秋江是首位进入山西战场的《大公报》战地记者,抗战初期和范长江一起活跃在华北战场,先后深入南口、平型关、潼关、中条山等战役战区,在炮火硝烟中目睹战争,记录战争过程,发表了《南口迂回线上》、《大战平型关》、《退守雁门关》、《晋东鏖战记》、《退出太原城》等战地通讯,报道战争实情,受到全国广大报纸读者的普遍欢迎,长期受周恩来的关心和重视。
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我军抗击日军坂垣征四郎师团,孟秋江从高桂滋处知道八路军将领都在太原,设法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萧克,并从此与彭雪枫建立联系。平型关开战前,孟秋江把《大公报》记者邱溪映介绍给萧克,随八路军参战部队采访。
平型关大捷后于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合影
(左三为孟秋江)
平型关战役,林彪领导八路军115师在乔沟伏击日军辎重队,全歼日寇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孟秋江闻讯赶到乔沟采写战地通讯,把胜利喜讯迅速传回上海。9月28日,《大公报》要闻版头条刊出孟秋江第一时间以阳明堡电头发的专电,叙述战况:“某路军(指八路军)抄袭敌后路,敌全军覆没,我获敌军战车甚多,我军乘势冲锋,克服团城口。”根据这个消息,同日《大公报》发表肤施(延安)给各绥靖公署、省政府、省党部、各报馆的“公电”,报道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消息,胜利的信息迅速传遍世界,向延安祝捷的电报纷至沓来,毛泽东、朱德、蒋介石都致电祝贺。平型关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打击了日寇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所谓“日军不可战胜”的鬼话,举国欢欣鼓舞,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10月5日,《大公报》又连续发表了孟秋江的战地通讯《大战平型关》,受到了全国读者喜爱。他阐述的“记者的道德,即尊重国家民族的利益,也就是根据事实说话的一个原则。”得到广大读者和抗日将士的欢迎,成为战地记者的座右铭。
刊登于《大公报》的孟秋江著名通讯——《大战平型关》
11月4日,日寇兵临城下,太原成了危城。孟秋江借用彭雪枫的小汽车,冒着敌机空袭,用短暂时间奔波在太原城,以新闻记者视角,观察最后景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孟秋江像战士一样深入火线,在炮火硝烟中采写第一手资料,以满腔热情、生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描绘战争的实情,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热情讴歌了抗日将士不怕牺牲、敢拼强敌、反帝爱国的革命精神,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伤害,描写了日寇铁蹄下人民悲惨的生活。孟秋江通讯《退出太原城》写道:“十一月五日天明后,在太原城里的人物,可以数得清,卫立煌、孙连仲、傅宜生(傅作义)、周恩来、彭雪枫五位先生以外,还有一个不负军政责任的新闻记者。”孟秋江跟随周恩来、彭雪枫,同行的还有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孙连仲,他们分别乘坐军车向汾河方向撤退。周恩来知道孟秋江携带着很多资料,让孟秋江坐在最安全的位子,自己却随便找个座位坐下。一路上,孟秋江受到周恩来无微不至的关照,目睹周恩来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行为,体验伟人关心他人重于关心自己的高贵品质,亲耳聆听了周恩来的谆谆教导,亲身感受到周恩来在为军国大事操心,同时还对一个战地记者如此热情关爱。这一幕幕情景,孟秋江终生铭记在心。
毛泽东对孟秋江早有耳闻
1935年,孟秋江在甘肃张掖特种消费税局担任会计主任,范长江来到张掖,两人一见如故,倾心相谈。他们同情工农,反对黑暗,共同的反帝爱国思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孟秋江在西北生活多年,又在政府机关工作,对西北情况比较熟悉,范长江约孟秋江一起做旅行记者。孟秋江欣然同意,办了辞职手续。他们走上艰苦的红军长征之路,寻找抗日望,给大公报写了大量通讯报道。1936年8月,由孟秋江整理、编辑、以范长江冠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公开出版。
《中国的西北角》提出社会深层次问题:日本侵略势力已深入蒙古,对日妥协全是幻想;西北民族关系紧张,社会问题严重;国民党所谓“开发西北”全是假的;在西北的东北军生活悲惨,亲属流离失所,却被迫进行“剿匪”内战。还指出红军现象绝非偶然,是现存社会的必然产物。两种对峙的政治势力,即“从现状中以求改进”与“推翻现状以求进展”,谁对实际问题有解决办法,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中国的西北角》发表,吸引了国内外进步记者沿着范长江、孟秋江的西北考察线路实地调查研究,形成宣传红军、宣传共产党、宣传延安的小高潮。延安惊喜发现当大批共产党人正在遭受国民党的围剿,被迫长征的红军正在遭受敌人围追阻击时,两个并非共产党员的年轻人,却在宣传中国共产党,宣传红军。延安非常重视,派人与他们联系,毛泽东在知道范长江的同时,也知道了孟秋江。
毛泽东接受孟秋江访谈两天
孟秋江采访毛泽东是周恩来亲自安排的。孟秋江带着彭雪枫的介绍信,渡过黄河,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见到林伯渠和伍云甫,风尘仆仆赶到延安,周恩来亲自安排他采访毛泽东。11月29日上午11时,孟秋江应约来到毛主席办公室,一个陈设非常简单的窑洞,摆着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堆满了书籍报刊。毛泽东身穿灰布棉军衣,脚穿布鞋,笑容满面与孟秋江握手欢迎。毛泽东知道孟秋江不抽烟,特地准备了当地自酿白酒款待,亲自倒了两杯茶和两杯酒,和孟秋江边喝边谈。
《窑洞中的灯光》(油画) 邵亚川作
孟秋江先向毛主席汇报抗日重大战役的所见所闻,日寇对中国民众的残暴凶狠,抗日将士不畏强敌、浴血抵抗精神,国军在对日作战中的劣势和弱点,及每次重大战役前后的区域动态、社会管理现状等。毛泽东微笑倾听秋江讲述,不时频频点头,对孟秋江的战地通讯大加赞赏,充分肯定战地记者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随后,与孟秋江畅谈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说“抗战前途甚可乐观”。采访进行了两天,30日下午采访一结束,孟秋江立即把毛泽东的讲话整理出来,发专电到《大公报》上刊登:
毛泽东谈抗战
毛泽东望大家加倍努力争取胜利。(1)初期抗战中的基点,军事上、政治上、民众动员上均有改进,今后自能建立坚强阵地转为胜利;(2)在有利于抗战胜利的基础上,尽一切力量,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之下,共同负责,互相帮助,完成抗日任务;(3)今后抗战不免再遇困难,我们应当坚持胜利信念,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决不动摇,努力奋进,使抗日阵线日益牢固发展,克服困难,就是胜利,抗战愈久,中国愈加团结进步,日本国内国际的矛盾则愈加尖锐,我们应把握此种关节,大家加倍努力,争取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谈抗战》为题,在《大公报》上发表,向国内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成为最早宣传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通讯。该报印刷量大、传播力强,广泛扩散,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抗日斗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作为历史巨人,面对全国军民对抗日战争所表现出来的低迷状况,站在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瞭望前方的曙光,对局势的分析既客观实在,又高瞻远瞩,指明了中华民族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正确方向。
孟秋江离开延安时,毛泽东送给他一批马列主义书籍,孟秋江从此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的谆谆教导、周恩来的关心爱护,使孟秋江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升华,他认准红色延安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