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流之三(2)
中国学国学卷传统文化册理论篇
安 文
三、历法衍化(2)
华夏民族天文观测,最迟至少在9000年前就已开始。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骨叉(又称“贾湖骨龠”),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仍可吹奏的乐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天文观测工具。贾湖时的古人将骨笛和骨叉组合在一起,通过观测骨叉的日影在骨笛上的位置与笛孔的位置关系来确立节气。
贾湖骨龠
后伶伦用“飞灰候气法”发现十二气的时间规律,十二气便成为万古不变的时间单位,被称之为“律”。通过十二气和十二乐律的关系,把“六气”落实为度量时长和时象的“六律”,将十二气纳入六气系统就被称为“六律六吕”,也称“十二律吕”,并用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命名。因律管吹灰时的发音来自天地运气的变化,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十二律的头两个律管的名字合在一起,就叫“黄钟大吕”。
十二律管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在十二律中,夏至对应黄钟,黄钟是宫音;冬至对应林钟,林钟是徵音。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十二月,再以十二律应二十四时之变。《黄帝内经·灵枢》: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五音十二律,以及律吕相生等乐律理论,将“木火土金水”与“角徵宫商羽”五音一一对应,将十二律与二十四节气进行对应,详细论述了华夏古乐与天文间的关系。因此,最初的乐器不仅是用来演奏音乐,主要还是用来进行天文观测的。在华夏天文历法的发展过程中又催生了数学、几何学、测量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医学等等许多学术范畴的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