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读《易经》之四十七
《道不虚行》
中国学国学卷易经册
安 文
《易经·易传·系辞传下》:假如那人不是通道之人,那么道也不会徒然来指导。
“苟非其人”的“苟”,作假如之解。“道不虚行”的“虚”作徒然之解,“行”是被人应用。“苟非其人”,说的是“苟非其通道之人”,即现在所谓同三观、共频道、志同道合之人,那么道也不会徒然来指导。也可以说,一个人如不具备做某件事的天赋,那就不要在其身上白费心思。道都不能在他身上指导他,何况家长呢?
现在的家长,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同。比方广场上有很多树,有的是高大的梧桐树,有的是芬香的桂花树,还有的是低矮的酸枣树。人人都想成为梧桐树,可是他的种却是酸枣树,你硬要它长成梧桐树,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酸枣树能结果,挺好吃。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像梧桐树长得那么高大。品种不同,不可强求,否则就是偏离了道,违背客观规律,反而事与愿违。
家长要做的其实就是一视同仁地浇水、施肥、爱护、服务,至于长成什么树,就要看他本身通条道,是哪块料。是梧桐树,自然长成梧桐树;是桂花树,自然长成桂花树;是酸枣树,自然成了酸枣树,结果都有用,都成了材。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才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一个班上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学习的料,可能有些孩子画画好,有些孩子篮球好,有些孩子跳舞好,总之,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围堵在学习这一条道,走学霸独木桥。要懂得顺其自然,人各有命,通道不同,不可强求。
宋代邵雍在《观易吟》中对这句话概括得很好,“道不虚行只在人”。人于心上起经纶,一个孩子他自己兴趣不在那,你再怎么逼也没用。只有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那么道才会发挥作用。道是虚的,人是实的,道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所以,不要忽视心的力量,它虽看不见,却可掀天掘地,排山倒海。你看谭嗣同,肉体与旁人无异,但却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种勇敢无畏,正是心的力量。
一个孩子只有发挥了心的力量,前途才是不可限量的。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力量所在。即使苟非其通道之人,后天只要有一颗坚定热爱的心,充分发挥心力,道也必不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