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大雅不俗 一一一胡士超书法艺术
近日,胡士超先生专门邀请我去他的书斋为他即将于年底举办的个人书法作品展作品提一下意见,这于我来说,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翻阅着几十幅其用辛勤汗水创作出来的作品,我深为老友几十年来取得的艺术成就而感到十分喜悦和由衷的敬佩。 我与士超先生同龄,个性、志趣也很相投,又有着共同的书法爱好,因而往来颇多,并互引为知音。以我的眼光欣赏其作品,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其作品取法正,起点高。
胡先生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父辈的影响,浸润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书天赋高,路子正,起点高,这一点对于他在书艺上取得的成绩影响较大。著名书法金石家沙曼翁先生曾经常告诫我,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不仅要看单字的结体、笔法是否符合古代经典作品的要求,还要看其整体的气息和风采。纵观士超先生即将展出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书艺发展的轨迹。据士超先生自述,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十分喜欢古代经典书法,遵循取法乎上的学书原则,从学书之初,就比较注重碑帖的欣赏与选择,这一点笔者也是深有体会的。早在十多年前笔者就遊学于京城,士超先生常常委托我代他去琉璃厂书店购买各种最新出版的碑帖书籍,收到后也总是如饥似渴地抓紧时间学习。士超先生擅长楷书和行草书,尤精于大草,并能隶书。其楷书直接取法魏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诸家,功夫深厚,风格高古;行书起步阶段就取法“二王”,继学宋元米、赵诸家,书风流美、典雅;草书则取法唐怀素、张旭旁系黄山谷、王铎,上下求索,广集博采,取精用宏,心摹手追,逐渐形成大气磅礴、自然朴拙的书风。草书作品(图1)唐孟浩然诗横幅,一气而下,点画飞动,而又不失规矩,尤其是布白独具匠心。可以这么说,他作品的每个字都下笔有由,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检验。他的隶书作品取法《曹全碑》《石门颂》书风古拙,也非常耐看。品读其各体书法作品,令人似睹先贤书家风采。
其次是用墨及章法布局的巧妙运用。
书法首先是一门写字的艺术,除了要求结体、笔法符合古代经典书法的规范之外,更讲求其艺术性,正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它要求书家熟练掌握用笔、用墨的技巧,应该说,士超先生在这方面是下足了功夫的。现在的一些人比较喜欢使用色宣,这是因为可以吸引人的眼球,又便于书写创作。而士超先生为了充分体现墨色的艺术效果,即使写小楷或小行草书使用的大多是吸水性强的生宣。在他的许多大草作品中,从开合、张弛、徐疾的节奏韵律,我们可以看到其用笔的游刃有余;从墨色浓淡、枯涩、虚实的丰富变化,看到其用墨的挥洒自如。由此产生虚实相间、浓淡相映、枯涩相辅、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恰到好处的留白,使作品彰显出空灵飘渺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草书“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神韵。
三是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息
历代书家极其重视读书对书法格调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极其重视作品中蕴含的“书卷气”。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体现出来的儒雅与风度,是一个人总体精神面貌的显现。清李瑞清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恩师沙曼翁也曾说:“趋时媚俗的奴俗气是书法创作中的大忌,而读书能医俗气,书法重要的是书卷气息,而这种气息只有多读书才能产生,且还是才情、学问、人品、气质、思想等内在因素的多种反映。”一个书家作品中透露出的“书卷气”,源于其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还与他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地域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士超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十分喜欢读书,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因此而成为“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据他自己说,他平时读到一些好的字句喜欢随即抄录下来,书斋中除文房四宝之外,更多的是书刊。“一日不读书,犹如人三日不洗脸。”欣赏士超先生的各体书法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读书滋养、丰富了士超先生书法作品的内涵。
四是敬于他对待艺术的执着和纯粹
士超先生于书法艺术非常执着,他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作品创作上。为了创作一幅满意的作品,他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常常学习至深夜。曾经为了创作一幅小楷长卷(图2)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周的时间,静心创作。他这么用功研习书法,只是因为自己纯粹的喜欢,他从来不为名利所累。他常说,写字要向古人看齐,要敬畏古人,只有这样才能走远。
士超先生在研习书艺的同时,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向社会各界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作书也从来不收取任何的稿费。他曾经多次赞助过陕西安康、云南文山等贫困地区,还制作书法台历赠送到工厂、机关和学校。因此,人们十分敬仰他高洁的人品。这次办展,从文联、市书协到相关朋友,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我深信,作为常州大学的一名特聘教授,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士超先生如果这样继续努力下去,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癸卯黄花初绽之际 羿耿庵写于北京西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