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读书:背诵《古文观止》之一
安 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死记硬背,其实,六千年中华文明辉煌文化尽在必须死记硬背的那些经典著作中,背诵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许多文学大家都具有博闻强识的本事。
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将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200多篇,在谈自己创作之路时,曾反复强调《古文观止》对自己文学启蒙的重要性。当时巴金两位私塾老师,都让他硬背过《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虽然当时也似懂非懂,可是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写文章就比以前容易得多了....”“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我后来的创作都跟这个‘启蒙老师’有关。”巴金不无感慨地说。其实,不只是文学大师,连数学家苏步青、社会学家费孝通小时候在阅读方面下过的狠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反观当下不尽如人意的语文学习,是不是有所启示呢?
1 背诵不是死记硬背
背诵从来都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不扎实必定走不远、更学不到家。以为背诵就是死记硬背?大错特错。大文豪苏轼怎么把《汉书》倒背如流?苏轼把八十万字的《汉书》抄过三遍,以为是逐字逐句生抄硬背,绝对是对背诵的极大误解,更是对语文精髓的莫大忽视。
大学时,由于10年特殊时期耽误,我的语文学习不得要领,感谢古代汉语老师说:“写作文头疼,就去好好读《古文观止》。”我还真用心读过一阵子,奈何那时缺少指点,悟性也不够,更没坚持背诵,没见效就半途而废了……等自己终于理解这么做的原因时,追悔莫及。不过,因为喜欢,曾经背过的李白、苏东坡、辛弃疾等诗词,至今受益匪浅。
回到关键问题:大文豪苏轼究竟是如何背下《汉书》这样的大部头的呢?他的才华真的全是拜天赋所赐吗?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去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抄《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抄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抄矣。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抄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故事录于南宋陈鹄《耆旧续闻》,书述东坡的日课是抄《汉书》,前后共手抄三次,说自己最初一段事抄三字为题,之后改抄两字,最后只抄一字。朱司农听闻后颇感意外,想看东坡所抄之书。取来一册看后果然不解其意。东坡请他试着随意列举标题一字,朱司农照做后,东坡应声就能背诵几百字,无一字差缺。随意挑选几次都是如此,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良久,回去就将此法传之于子,子又传之于孙。背诵之正法及效益,尽在东坡先生的亲身示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