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文
04“中科系”崛起
今年5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风投界爆火。媒体爆料称,天目先导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有上百家投资机构想投但投不进去”。天目先导是溧阳“中科系”企业崛起的代表。
目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主要是以石墨负极材料为主,缺陷是比容量太小。相比石墨类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拥有更高能量密度,被认定为下一代负极材料,投机机构纷纷看好这个“风口”。天目先导正是一家专注于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企业,产品性能已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客户包括ATL、三星、LG、特斯拉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其背后正是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科创实力雄厚。自2017年成立以来,天目先导已完成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关村创投、中科院创投、小米、三峡基金、吉富创投等知名机构。中科院王牌团队加锂电池新赛道,让天目先导成为“资本的宠儿”。
在溧阳,像天目先导这样的“中科系”明星企业还有一批。去年11月,卫蓝新能源完成近15亿元D轮融资;今年4月中科海钠完成B轮融资,还有蓝固新能源、耀石锂电等“中科系”企业,都已位居动力电池产业细分赛道前列。截至目前,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已孵化硬科技公司30多家,估值超过300亿元。“中科系”创新生态链基本成型,为溧阳站上新能源产业“风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没有“大城市光环”,也没创新资源,“中科系”企业为何能在溧阳崛起?关键:
一是把“产业化”刻进了“平台基因”。中科院物理所与溧阳在合作中进行了创新探索,以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打造科研平台。公司化运营机制更加灵活,通过待遇、股权等方式予以激励,可招聘足够的具备产业化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公司化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可重点投入资源去解决市场需要的问题,从而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N”的问题。
二是“大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土壤。溧阳不仅自身产业链完备,规模全国县域第一,同时身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更迭周期大幅缩减,整车项目一年一小改,两年一中改,开发周期一年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端与应用端接轨非常重要。科研团队必须与上下游企业保持广泛频繁的交流,才能极大压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在成品车上的时间,提升响应速度和同步开发能力。
“中科系”崛起极大增强溧阳吸引力,科研人才和投资机构纷纷聚集。截至目前,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硕博学位的技术人员占40%以上,成立了18家科学家工作室。2023年一季度,溧阳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达200.5亿元,同比增长31.5%;销售额达309.5亿元,同比增长151.1%,销量占全国18.4%。正如陈立泉院士所言,“电动中国看溧阳”。
离科技更近,才能产生更多创新产品;离产业更近,才能将创新成果更多转化为价值和财富。站上新能源产业“风口”的猎人和石匠,由顶尖科学家引领,驾驭官产学研金用六融合的新能源之车,溧阳将创造越来越多神话,山城未来越来越备受青睐。
溧阳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