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常州的传说
【六】 钱公辅设宴迎东坡
陈平
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岂其士之不足食兮,将其人难偶。 ——苏轼《哀君倚哀词》。徐曦 编注《东坡毗陵诗文编年》南京大学出版社,44页。
大宋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提出异议,使王安石心中不快,不久,有人便向皇上奏劾章,说苏轼在居丧回家时,利用官船大做生意获利,还冒朝廷之命差夫调兵为其所用。宋神宗一听,心中感到非常不爽、于是下旨严办。可是这种莫须有的弹劾,终将以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通过这件事,苏轼由对政局完全失望,想远离京都事非之地,于是主动对朝庭提出下放到基层工作。为对这起冤案略表歉意,宋神宗亲批苏轼去任杭州通判,此职有向皇帝报告情况的权力。所以在大宋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35岁的苏轼携全家离开京师,十月下旬到扬州。在扬州的数日里,受到扬州知州钱公辅的热情款待。
钱公辅,字君倚、纯者,常州武进人。他是五代吴越王钱镠的族人,生于大宋天圣元年(1023年),27岁时参加了皇祐元年(1049年)的进士考试,殿试时高中第三名(探花)。中进士后,官职时而地方时而中央。四年后,宋神宗登基,他又被调回京城恢复知制诰职, 宋神宗让他负责谏院,就是如同今天国家监委的工作。因为钱公辅与王安石几次在用人问题上相左,导致两人感情渐渐疏远,后被调江宁知府。不久,宋神宗欲将他召回京,王安石对神宗讲,此人总是喜欢帮助小人,还老喜欢提不同意见,这种人不宜放在皇帝身边工作,随之将其改任为扬州知州。
钱公辅文才出色,名篇《义田记》流传不衰,并被收入《古文观止》一书。在欢迎苏轼的洗尘宴上,钱公辅特意邀请三位正在扬州,或者正在附近地区,也曾在京为官,与苏轼有相近命运的官员。他们是,刘攽(字贡父),时任泰州通判;孙洙(字巨源),本地人,时在家探亲,将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任知州;刘挚(字莘老),原任监察御史里行,刚被调任监衡州盐仓,时正经过扬州赴衡州上任。
他们在扬州一起欢聚了三天,期间苏轼提议赋诗为别,各用其字为韵,每篇十韵。大家听了全拍手称好,四人同作了《三同舍》诗。苏轼作《仍邀同赋刘贡父》:,
去年送刘郎,醉语已惊众。
如今各飘泊,笔砚谁能弄。
我命不在天,羿彀未必中。
作诗聊遣意,老大慵讥讽。
夫子少年时,雄辩轻子贡。
尔来再伤弓,戢翼念前痛。
广陵三日饮,相对怳如梦。
况逢贤主人,白酒泼春瓮。
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
羡子去安闲,吾邦正喧哄。
刘攽是四个人中的老前辈, 在大宋庆历六年(1046年)就中进士,在朝中任过中书舍人。他还是一位史学家,协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担任副主编。当年,刘攽被贬调往泰州时,苏轼曾作了首《送刘攽倅海陵(泰州州治所在县)》诗。
此时老友再次相逢,彼此仍然记得“去年送刘郎,醉语已惊众。如今各漂泊,笔砚谁能弄……”所以苏轼即兴吟道。
孙洙年长苏轼5岁,19岁便中进士。在京师时任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可对当前政坛郁郁不能有所言,只得请求调任外地。孙洙虽非被王安石逐出京师,但以求去而作为自全,不失为君子风度。所以苏轼特地敬他一杯:三年客京辇,憔悴难具论。挥汗红尘中,但随马蹄翻。……不谓广陵城,得逢刘与孙。异趣不两立,譬如王孙猿。吾侪久相聚,……绝交固未敢,且复东南奔。
刘挚年长苏轼6岁,却晚两年中进士。王安石对刘挚十分器重的,曾数次想提拔重用他,可他却数次向宋神宗陈述新法弊病,所以弄得王安石非常难堪。苏轼与他初次相识,还是在自己送父亲灵柩回川路过荆州时,“江陵昔相遇,幕府称上宾。此时则是,如今三见子,坎坷为逐臣……暮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或许是相同的命运,让大家邂逅一欢,醉语出天。
在离开扬州前夕,苏轼去与钱公辅告别时,钱公辅拜托苏轼,小儿钱世雄也在杭州做事,望你们能够成为好友。苏轼自然一口应承。虽时属出于礼节,却不晓得,在无意中,苏东坡已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地,隐埋下一粒沉甸甸的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