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愿常州晚报更多参与常州人的生活日常
无所求
就人生而言,当立之年算是一个节点。创刊3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常州晚报》,或许也是。
与《常州日报》一样,《常州晚报》“记录、主张、追寻社会发展的印记、城市变迁的足迹”,也是常州人的精神食粮、洞观世界的一个窗口。
当然,《常州晚报》与《常州日报》的读者群有所差异。前者更多是自然人,后者更多是社会人。
从一字之差的“晚”和“日”来看,前者是让读者晚上看的,后者是让读者白天看的。
晚上的时间段更多是休闲,白天的时间段更多是工作。前者需要自然人掏腰包购买,后者多是通过法人财物购买。
在内容上,晚报也不会与日报太多的同质化。前者轻松,更多的是家常话;后者严肃,更多的是官方话。
毫无疑问,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终端普及以来,读者的分流让传统媒体包括《常州晚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融媒体之路是传统媒体的突围,这是指工具的突围。但晚报更需要突围的,是内容。
内容,是吸引读者的硬核,是市场定位的准星。纸质的常州晚报,如何提供与日报和网络有明显差异的内容,关系着生存与未来。
有人说,纸质媒体永远会存在。《常州晚报》,当然也永远会存在。然而,能否永葆青春的活力,能否保持读者的青睐,就看“内容”了。
但愿晚报,更多地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的家庭生活、市民的情感生活,成为万家灯火里的一束多姿多彩、摇曳生辉的光。
少些“高大上”“白富美”,多些常州人家的“油盐酱醋”,多些常州人际的“里短家长”,多些古邑龙城的“街弄里巷”。
【三言两语,一孔之见。恳求不参与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