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簧在江南常州萌生,当地民歌也就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吴歌对常州滩簧的影响。吴歌的著名之处首先在于它的内容多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所绘之情真挚,纯洁,炽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纯真爱情之心,例如《读曲歌》和“打杀了长鸣鸡和弹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再曙,一年皆晓。"
尤其是大量的《子夜歌》,曲曲都能拨动人的心弦。如:“夜长不得眠,盼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室中喏。”两种用词典雅,表现手法繁多,曲调缠绵婉转,优美感人,在吴歌里,文学表现手法有比喻,起兴,双关,含蓄,谐音,衬词,叠句等,触目皆是,而且它们唱得洒脱,悠扬,抒情,像江南碧水一样,波光粼粼,柔情无穷,因为它们音乐词句之美,吸引了文人墨客的关注,特别是南朝时期,文人墨客大力提倡推介,因而流传至长江以南各地区,乃至北方地区,例如《南史·王俭传》云“褚彦反弹琵琶,王僧虔与柳世隆合奏,沈文季演唱《子夜来》”等,可见吴歌的音乐和艺术形式之美,已成为吴文学艺术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常州山歌小调始于唐代,至明代,已形成一年一度在“德安桥对山歌”的传统。德安桥位于大运河畔,与清凉寺毗邻,是有史以来城乡人民习惯在这里举行迎神赛会和对歌唱的场所。
1913年《新兰陵报》曾报道是年6月19日(俗传观音得道的日子)村民在德安桥下演唱山歌。著名锡剧老艺人王嘉大青年时期在此是远近闻名的歌唱家。除迎神赛会由四乡人民集合唱和之外,通常农民们到地里莳秧或耘耘时往往边干活边对歌。有的时候两人成双成对,有的结伙对唱和有的一人领唱、一人伴唱。船民也唱起了船歌。农闲时或夏夜纳凉时,民间也常以唱山歌小调为乐。
山歌小调的内容与曲调既有历史传承的,又有当时盛行的摊头唱片(“摊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开头或者书帽;所谓“唱片”就是唱本),或者是从“常州道情”、“常州唱春”、“常州宝卷”等曲艺中搬过来的。而且在庙会或者喜庆节日中,也同时上演着调采茶,调马灯,荡湖船的歌舞。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艺术样式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就逐步形成一种风味独特的民间小曲——滩簧小调,即主要由演唱组成。以后,逐渐衍变为既唱又跳,唱中有唱的说唱滩簧。再后又发展到可以演出故事情节,具有人物角色的单纯对子戏。例如滩簧对子戏《女告情》就是从民歌《哭情郎》也称《情女哭沉香》演变而来。
其实就是这样,滩簧发芽,生长都和吴歌有极紧密的联系。首先在曲调方面,滩簧最初曲调源自吴歌。其初始的曲调有《四季相思》《五更调》《九连环》《哭七七》《绣荷包》《湘江浪》《来富山歌》《银钮丝》《紫竹调》《闹五更》《道情》《十二月花红等等,而这些曲调原先都是民歌中的曲调,它们后被广泛频繁地运用到滩簧戏演唱中,有的还被固定在一些经典的剧目中,如紫竹调运用在《双推磨》中,《闹五更》运用在《打面缸》中,道情运用在《珍珠塔》中,《春调》运用在《孟姜女》中等等。
二是从演唱方式上看,滩簧很多曲目或者剧目都是借用民歌来表达。民歌以四句头山歌形式出现,或是演唱唐诗《千家诗》的某一首,或是歌者自编自演起兴。通常用在歌手唱歌比赛和演唱长篇叙事山歌的起始阶段。这种方法一般都是滩簧所借用的,例如《全本庵堂相会》开头是四句头山歌“清明季节雨过天晴,路人哭泣断魂。借问酒家哪来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如《小姑孀粜米》的开头也是用四句头山歌开头:“未将牵牛意何在,须求玉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计多。”再如《拗木香》的开头为:“碧纱窗前透日光,红妆扮美人早梳。独为菱花呆思量,遥想堂上爷共娘。而山歌之乡吴江芦城镇山歌《赵圣关》也以四句头山歌开头,对于“唱戏要用老脚本、船上舅舅摇船要用橹绷绳、姑娘出贴子总要媒人、秀才总要回读过格本《三字经》”。不仅《赵圣关》如此,《五姑娘》《鲍六姐》《周小妹嗷郎》《打窗棂》等等莫不如此。
盘歌在民歌中最为常见,在吴歌中亦不例外。如《啥格树结果黑油油》:“啥格树结的又黑又嫩?啥格树的果实象绣球一样?啥格树结空壳子?啥格树结了个半兴头?枣子生得乌黑发亮,胡桃生得跟绣球一样,桂圆生得空壳子一样,栗子生得半颗脑袋一样。”而在滩簧《吕纯阳三戏白牡丹》中也有盘歌,如唱问:“想买天上三分白吗?想买天一点的红吗?要不要头天颠倒挂?想买紧天吗?”答唱云:“天降三分雪,东出一点红,星斗倒悬南北,乌云掩日紧裹。”此类盘歌在滩簧曲目和剧目上都有大量呈现,可以说是触目皆是。
吴歌中“赋子”很多,“赋子”是形容常见人物,景物和事物的一种固定曲词。遇到同样或类似情景时,即能拿这个固定曲词演唱。固定曲词自然不只一组。比如叙事山歌《鲍六姐》里就有这样描写春光的“赋子”、“春天就要看春三景了,春三景来闹盈盈的,癞团衔泥刚出洞口,青梢蛇勒拉洞就打翻了。春天就要看春三景了,春三景闹盈盈的,蝴蝶飞花有一对,蜜蜂飞过来咬花蕊。……”、《庵堂相会》等描写春景时也使用民歌里的《春光赋》,比如:一个人走得冷冷清清,抬头看春景。春有春的两景,春的景致见不可尽时;东有桃花红喷口,西有柳绿。小麦田抽长又抽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蝴蝶双在花间翩翩起舞,蜜蜂一对采花心。萝卜花开白如银、菜花落地如金、蚕豆花开黑如良知、豌豆花开九如莲灯。牧童骑牛背,四句头山歌引大家。……”可以肯定地说滩簧里的赋来自民歌。
又在取材方面,滩簧中有不少剧目或曲目内容都是从吴歌中提取。
同治七年(1868)四月十五日、四月二十一日江苏巡抚丁日昌颁布的两个通饬令,开列应禁书目及小本淫词唱片目录266种册。其中所称“小本浮词录音”,大多属于盛行于当时江南的滩簧剧目和节目,以这些剧目、节目来对照吴歌,便可看出相当一部分内容同吴歌如出一辙。如“小本淫词录音”条中列出的《十二月花名》一节来自叙事山歌《孟姜女寻夫》中,它的“十二月花名”自身,又是民歌手最容易演唱的内容,常常被运用到多种叙事山歌中,如《赵圣关》中就嵌有《十二月花名》,只不过内容改为“望郎来”而已“一年来的一年中,梅花在正月初一带着蕊开了,花瓣顺雪花飘了下来,语眼望着梅花望郎。……腊梅花含蕊十二月姑娘绣花剪刀摆勒八仙台、千百花名、万百鸟名悟奴奴针头上,绣格朵腊梅望郎。”另外还有很多滩簧曲目或剧目仍标名为“山歌”,如《采茶山歌》《沈七歌山歌》《赵圣关山歌》《薛六郎偷阿姨山歌》等等。这种直唱山歌的表演形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至今仍未有多大改变。
民歌在滩簧中的作用初创时是以民歌曲调、演唱民歌故事或者抒情内容来表现,它和民歌不同之处只是使用了较多曲调而已,唱的歌更是丰富多采,演唱者可能不是一个十足的农民,而只是一个半职业性质艺人。一句话,是山野中成长起来的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