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古槐滩簧】锡剧考论 · 常州滩簧的起源地东乡横林

方块糖 最后编辑于 2024-01-21 14:36:45
5000 3 5

常州作为吴文化发祥地和文化名城之一。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是常州古代文明的见证。常州,古往今来才俊辈出,著述浩如烟海、蔚为大观。以常州艺术来说,更是历史悠久。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与条件的差异也会使得这门综合性艺术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并由此衍生出各种声腔与剧种。

横林东岳庙戏楼1.jpg

横林自古以来就是常州城东的政治文化集市贸易中心,宋代《咸淳毘陵志》晋陵县地图上就有横林市,运河南为安尚乡,运河北为政成乡,通称武进东乡,为上县与无锡县西乡相邻、无锡县通称下县,只有一河之隔。朝廷于横林设务(收税机构)营,配(维持治安)人,上塘官塘大道、大运河漕运于横林设驿站(快递铺),是常州门外毘陵驿通往无锡驿、望吴门外的惟一驿站。横林大石拱桥称“中吴桥”。横林位于太湖之畔,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人文鼎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真可谓这种吴侬文化小桥流水鱼米之乡孕育着滩簧悠雅醇厚,温柔婉转。

宋太祖赵匡胤1.jpg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字元朗,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根据丞相赵普“先南后北”的战略,在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相继覆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直到胞弟宋太宗赵光义执政,复灭吴越,漳泉与北汉,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由宋皇族派生出来的许多支派后来组成了一个大家族。宋亡以后皇族余脉依然存在。宋朝皇族分支横林赵氏承认赵匡胤是其祖先,因此才出现赵氏中派衍天潢这个分支。天潢本是星官名也叫“天横”。

元时重建横林中吴大桥,为赵氏后裔赵由俊斥资,赵由俊门下弟子贾鲁贾鲁在朝任户部侍郎至正年间任工部尚书、总督江南水利、到武进修横林桥、拜师学艺,后来又为西盖赵氏书匾《宋裔发祥》,贾鲁以赵氏出自宋太祖赵匡胤天潢之派、子孙如林,重修横林中吴桥更名“潢林桥”、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后世用“横”代指“潢”,镇因桥而得名,后为横林镇。

元明清民国年间,常州横林文化名人对滩簧的建立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元代,中国杂剧达到了一个顶峰。至元二十三(1286)行台侍御史程矩夫奉命寻访隐居江南的宋代遗臣是元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拢络汉族文人。程御史将赵孟頫和赵孟堙引见元世祖。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汉,松雪道人,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后裔。赵孟頫擅长诗文,是画家,也是书法大家。

赵孟頫自画像1.jpg

赵孟堙(1267~1332)亦为宋太祖第十一世后裔,入元朝历任扬州司户,高邮州参军,徽州司法。由高邮返浙江,道出常州,遇异人为卜宅及葬地,于常州府武进县之政成乡筑倾盖亭,其时由西还浙,名之曰西盖村,即今武进横林赵家塘村。自元泰定年间定居此地,开创基业、尊师重教、教化民风;横林西盖自此赵氏帝王的后代文人名声大振,武进东乡尊为“天潢派”。后世横林文人也通称为天潢派文人。

明代是昆曲和传奇剧盛行的年代,常州和横林文化名人剧作家创作出一批传世之作,代表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最高水平。元代杂剧作家《绣襦记》的作者是横林余巷薛近兖,号又损,薛应旂之子。

绣襦记1.jpg

万历二十二年举人(1509)官至云南布政、淮扬漕运、廉洁奉公、惠农便民、因忤奸弃官、归里二年。从政三十年来,亩田不增,安葬时竟素布裹身而去,可见生活贫苦,清介绝俗于历史,卒年53岁。其传奇《绣襦记》四卷是根据唐代白行简小说《李娃传》改编而成,是常州刺史之子郑元和和风尘女李亚仙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该剧刊印以后,搬演者甚多,以后不少剧种改编上演。其中昆剧居多,现存明代套印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及陈继儒评点《六合同春》本两册。薛近兖的后代薛寀(崇祯四年进士)杭州太守之后写过不少剧本《雨蝶恨》等等,并对祖薛近兖的编剧进行了研究,确定角色郑元和是唐元和年间(806820)状元郑訔。

峚阳草堂文集郑鄤1.jpg

横林郑鄤(159416390是明代戏曲家和散曲家,字谦,号峚阳,工诗撰文,也爱好戏曲。天启二年(1622)进士及第,授庶吉士、都察院侍郎,劾魏忠贤阉党、齐海瑞,后遭奸相温体仁忌恨反遭诬告、贬职,天启六年又遭打击削职为民,嗜爱北曲郑鄤为了保存北曲剧曲,编成《曲选》出版,成了后人学习北曲的一本重要著作,郑鄤削职闲居家中,“乐逸庵”潜心钻研戏曲著作,他的民族乐器件件都是(横林南园地有乐逸庵遗址)崇祯八年得罪权相入狱,崇祯十二年(1639年)磔死狱中,引起惊天奇冤。郑鄤撰《峚阳草堂文集》十六卷、诗集二十卷。(峚阳文集,郑鄤点定《北西厢记》《北西游记》《琵琶记》《还魂记》)曲评都有文集孤本的影印件。

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直接带来文化上的兴盛,同时又为戏剧等多种艺术的产生准备着条件。能使戏剧繁衍生息,有很好的经济基础。

鼎盛时期,天潢派文人还把南方民间小曲北曲和散曲,吸取其精华节奏,创造了“潢”调,曲名定为“滩潢”。滩即槐滩,潢即天潢,潢即潢林,天潢派文人创“滩潢”曲名,后来天潢派文人“滩潢”中加入道情,杂剧宣卷春卷吴歌,并且编制了以众多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原型的“滩潢”故事。后因民族乐器笛箫等是竹子做的,其他剧种的簧字都是竹字头,后人以“簧”代“潢”,故为滩簧调。

“滩簧”最初的形式非常简单,不用化妆,只需一两个人就可以演唱;初期演员以当地农民为主,由于唱词浅显通俗,深受农民喜爱;以后有些农民成立演唱队到各村寨巡演或参加乡间迎神赛会时表演;后来发展为进城,唱戏院和戏楼,还唱堂会戏;后盛行于江、浙、沪等地,成为江南民间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横林古为“槐滩”、“滩簧”诞生地,是“滩簧调”“滩簧腔”和“滩簧戏”诞生地,又称“古槐滩簧”,俗称“里俗戏剧”。

赵翼阳湖观戏有感1.jpg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诗评家横林人赵翼(戴溪外婆家)回常州府阳湖县老家探亲。看到一种戏剧形式时,我在感叹之余,写下了《阳湖观戏有感》这首诗,叫做“焰段传世本不经,村伶演绕梁音。老夫胸中书千卷,翻任童奴博古今。”诗序曰:“里俗剧作,馀多未识,问以僮仆,转有所熟,书以笑纳。”其中“阳湖观戏”戏是戏剧,诗中是指滩簧;“焰段”是一段绝妙的弹簧唱段:当地乡间滩簧艺人“村伶”演唱;“里俗戏剧”是乡里滩簧的一种。赵翼评价村伶唱滩簧,赞曰“绕梁音”,绕梁音即称赞滩簧乐曲优美悠扬之意。由诗可窥见滩簧戏流行于武进横林农村之盛况,其诗作足可印证武进横林滩簧戏当年之繁华,其作品也间接印证了武进横林为锡剧发祥地之事实。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双桂女
  • 嫳屑男子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何伯良
发送

3条评论

  • 不错,这段考证,有理有据,主要是研究了锡剧的最初雏形和起源,随后锡剧的第二阶段发展,才是无锡北部、江阴南部、常州东部这么一个区域,开始传唱出来的了。
    2023-10-31 22:02:49 0回复
    0
  • 是这样嘛~学习了
    2023-10-23 09:39:43 0回复
    0
  • 武进老戏楼保存完好的是横林、万绥、礼嘉。
    2023-10-22 07:56:05 0回复
    0
  • 8559
    积分
  • 131
    博文
  • 1176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