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杭州天屿山的“无痛爬山”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而近些年,在台州神仙居风景区、湖北恩施大峡谷、宁波灵岩山等风景区,山体间均建造了自动扶梯,游客们一路被送上山。
据了解,天屿山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其山路蜿蜒曲折,全程步行要3公里,尤其对老弱病残孕幼群体不太友好。于2022年9月,杭州淳安县便投资了1000多万元打造了这条“无痛”扶梯,其设计的初衷是让老人与小孩都能够轻松爬山。
对此,有网友表示赞同这一做法。安装了自动扶梯既满足了老弱病残孕幼的群体需要,也方便了短期放假的上班族。对于特殊群体来说,面对蜿蜒陡峭的山路,只怕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乘坐自动扶梯是最合适的选择。愿意乘梯的人乘坐,不愿乘梯的人自愿爬山,都是各取所需,何乐不为呢?相反,部分网友反对这一做法。“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又菜又爱玩”“为了搞钱的借口”等,他们认为这样的“无痛爬山”就是用“科技与狠活”代替体育锻炼,是景区为了圈钱盈利而“不择手段”。
不过,对于很多景区而言,电梯和索道应成为应该有的建设,而非必须有。早在之前,索道在我国很多旅游景区蔚然成风,部分索道属于“无中生有”,为了盈利而盈利。实际上,不管是索道、缆车还是扶梯,本质作用是一样的。风景旅游地多数是建立在自然形成的山体上而建造的,而扶梯的建造势必会对山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从下延伸到顶的扶梯在建造过程中景区所投入的大额资金、建设完的运营难度、运营时的维修成本都是巨大的,还有扶梯是否强制收费?如何收费?收费是否合理?······更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在乘梯中的安全由谁来保障?又是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扶梯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手段,在山体景区的使用上应该谨慎对待,而无视自身景区特点,盲目地复制自动扶梯的行为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总之,在面对“无痛爬山”新趋势下,景区需要更加谨慎些,理清游客安全保障、自然风貌保护、经济收益保持的三者的主次顺序。只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更好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