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天屿山“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为此种便利大大点赞,认为“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驳斥道,此举失去了登山的意义。笔者认为,“自动扶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我们应当为“痛者”发声,让“无痛登山”成为可选项。
跟据景区负责人说:“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显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登山的时间由原本的50分钟缩短到了现在的10分钟。并且,此前有些弱势群体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登上山顶,亲身实地的观景体验与他们无缘,为此他们叫苦不迭。自动扶梯的出现为登山困难的人群提供了直达山顶的绿色通道。更向我们确证:山顶的美景并不是年轻力壮者的专利,欣赏风景的权利亦有无力攀登的人的一份。在这看似荒唐的山间扶梯的操作背后,却体现着人人平等的理念和真切的人文关怀。
庄子云:“得鱼忘筌”,欣赏美景的目的达到了,还需要在乎是以怎样的方式吗?诚然,不少人觉得,经历过汗水交织再望见满眼的风光,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然而,一些被伤痛袭扰而难以轻松上山的人,“历劫”之后无疑对他们的身体是一种无情的伤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不同,登山的方式怎可偏执一端?让后者硬“扛”,岂不是太过残忍了吗?
其实,在浙江天屿山之前,自动扶梯的设计早有先例。比如江苏南京的牛首山、浙江台州的神仙居景区等等。这些扶梯无一不为旅客们登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旅客们得以不紧不慢地在山间“细水长流”式观景;而不用向以前那样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对着路上景色匆匆一瞥。真可谓一举两得。
当下,破除刻板印象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多一种选项即是多一种便利。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尽快适应和接受现代世界新事物的产生,给予他人多一份理解。毕竟,有时候,这些“痛者”可能就是身边人,也可能,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