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 2023年10月17日-2023年10月22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3-10-17 10:52:40
2281 21 8

近日,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山石之间架设了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游客站在扶梯上赏景,一路被送上山。有网友点赞,“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质疑,“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对“无痛”爬山,你怎么看?请注意,每周日晚截稿)

即日起,《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三出版(本期临时调整至周二) 

10月17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胡杰然、春风不解


A0320231017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文学院
  • 泉水涓涓
  • 嫳屑男子
  • 无所求
  • 村上秋树
  • 顺其自然者
  • 西江月
  • 孟露
发送

21条评论

  • 电梯诚可贵,爬山也美好
    近日,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山石之间架设了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游客站在扶梯上赏景,一路被送上山。有网友点赞,“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质疑,“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
    据了解,天屿山海拔虽然只有350多米,但山路蜿蜒曲折,全程要行走3000多米,这无疑对老弱病残的游客不太友好。电梯建成后,游客登上山顶的时间从最初的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事实上,这种“无痛爬山”早有先例,比如江苏南京的牛首山景区。自动扶梯、缆车等设施,无疑让每一位游客,甚至残疾游客能够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可谓是适合每一个想玩又不敢尝试的人。
    在笔者看来,无痛爬山”作为一种亲近自然的省力方式,体现了景区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无痛爬山”的推出是给游客增加了一个选择,让更多人有了“选择自由”,这并不会与“爬山乐趣”相冲突。“毕竟,能够自由选择选择游玩方式也是重要的旅游体验。“日行万步”的特种兵旅游、“躺平式”酒店外卖旅游,每一种旅游游玩方式都值得尊重。旅游最重要的是体验快乐的,而体验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此,爬山的乐趣在于游客本身的体验,不在于是“爬”的过程还是“景”的本身。“山很美,爬完累断腿”名川大山很美,但游玩起来需要良好体力与毅力。建设自动扶梯登山设施,既可以缓解客流高峰时的人流压力,也可以为应急疏散、突发状况提供便利。而“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使得游客既欣赏了景又省了力,无疑是一举双得的新局面。
    “无痛爬山”的建设也不宜一拥而上,大范围推广仍需考虑周全。一方面,建设自动扶梯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景区的原始地形、植被甚至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建设自动扶梯难度大,后续运行费用、维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负责人要仔细考察勘测景区是否具备建设自动扶梯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此外,景区要保留原始爬山步道,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谨防其演变为景区强制收费项目。
    总而言之,“无痛爬山”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多样化的游玩选择,也给予了老弱病残“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的权力。但其建设与推广更要考虑周全,不仅要确保运行安全,而且要重视生态保护,不能影响后代享受壮美山川的权力。对于“无痛爬山”我们不妨多点宽容,景区多点谨慎,一起创造更有利的局面。
    2023-10-23 12:36:08 0回复
    2
  •   从需选择,快乐出行
    近日,在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对这种方式表示赞赏,认为游客可以轻松欣赏美景而无需费力攀爬,而另一些人则质疑这样的“无痛”爬山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乐趣。不过,笔者认为从需选择,快乐出行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对于那些身体条件较差或年龄较大的游客来说,通过自动扶梯登山确实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山上的美景,而不受身体限制。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这种“无痛”爬山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改变,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其次,自动扶梯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登山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徒步攀爬,自动扶梯经过了严格的设计和测试,具备了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这对于那些缺乏登山经验或者担心意外发生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自动扶梯的引入可以极大地减少登山过程中的风险,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加可靠和安心的爬山体验。

    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的自动扶梯方式会破坏了原本的登山体验。他们可能认为攀登山峰的艰辛和努力是获得美景的一部分,而通过自动扶梯直接送达山顶可能削弱了这种体验。这种观点也有其合理之处,因为登山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探索,它带给人们的成就感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无法或者不愿意进行传统攀爬的人们,他们同样有权利去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自动扶梯的引入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攀爬方式,而是可以为那些需要或者喜欢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自动扶梯登山方式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具有其重要性。它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山上的美景,同时提供了更为安全和可靠的登山方式。然而,我们也应该保留对传统爬山方式的尊重和推崇,因为登山本身所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最终,让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去选择登山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2023-10-21 23:05:20 0回复
    1
  • 乐趣没有被牺牲,而在被给予
    近日,有关杭州天屿山修建自动扶梯从而让群众实现无痛登山的举动,引起热议。有人点赞道:“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质疑说:“这样子爬山还有乐趣可言吗?”
    大家先别着急议论,让我们来听听天屿山的官方回答。“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杭州市淳安县建设集团城市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徐先生如是说。据公开资料显示,天屿山位于千岛湖南岸,虽然海拔只有350多米,但是山路蜿蜒,全程步行需要走将近3000米,对于老弱病残群体来说不太友好。
    徐先生还说,“开始是想在山上建索道,不过索道运输能力有限,还存在安全风险,而电梯的承载量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可以满足景区运营需求。”也许会有人忧虑现代化的自动电梯出现在自然景区内过于违和,但是放心,这条手扶梯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因为设计者采用了原木作为材料,屋顶则建成土家风格的青瓦盖顶,远远看去,手扶梯就像一条土家楼带,坐落在峡谷的树木间,完全不会影响山林景色。近年来,国内不少景区都在探索“无痛感爬山”,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而且不是每一个景点都适合建造这样的扶梯,能否修建都是需要经过多方严格考量的。
    杭州天屿山自动扶梯的修建成功的背后,是很多人的付出与努力。它的出现绝不是为了剥夺众人的登山乐趣,相反,它的出现是为了将乐趣带给更多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亦或是体力不支的人,他们往往因为畏惧攀爬的艰难,只能望而却步。现在,他们可以省时省力地登顶,获得从前未能体验到的乐趣。那些不愿意乘坐自动扶梯的有毅力的攀爬者,还是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步调前行。
    2023-10-21 21:37:41 0回复
    1
  • 选择自由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近日,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非常赞同这种无痛爬山的方式,解决了不少老年小孩因为体力不支而无法享受登山乐趣的问题;也有网友觉得在自然景区安装扶梯存在安全隐患,再者说不用爬的山,怎么能叫爬山呢?

    公开资料显示,天屿山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3千米,对老幼病残不太友善。其实这不仅是天屿山一处存在的现象,也是很多景点很久以来所困扰的问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景区都想要实现“无痛爬山”,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淳安县建设集团城市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徐先生曾在采访中表示,这其中的考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山体的地形是否适合建设电梯,另一个则是电梯的实际成本与景区的实际营收是否匹配。即使能够建成,部分网友担心的安全隐患也确实存在。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城市旅游开发公司专门安排了两名电梯养护人员,每天在景区值守,负责电梯链条的养护和电器的维修工作,降低偶然性事故发生的机率。且本身天屿山海拔高度仅有350多米,三段式的扶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是非常小的。

    对于部分网友提出的“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不是说有了电梯,就不能选择爬山了,毕竟这本来就只是给游客提供更多一种观景的选择罢了。况且即便是乘坐电梯上山,也并不意味着在途中不需要徒步登山。据徐先生介绍,目前天屿山上的自动扶梯共有3台,每台的提升高度40米左右,总的提升高度只有120米,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高度仍需要人工攀爬。且每台电梯的尽头都是最佳的观景点,身体不适或不想继续爬的人可以就在此处欣赏风景,若是喜欢爬山的人也可以继续往山上走。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并不矛盾,又怎么会减少登山的乐趣呢?

    总而言之,在这次争议的背后,其实是大家旅游方式和理念的差异。但大家走出门去,游山玩水,无非就是想要纾解生活中压力,释放自己。无论选择了哪种方式,到底都是殊途同归。让游客都自由选择游览方式,可以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2023-10-21 21:06:39 0回复
    1
  • “无痛爬山”对谁友好?

    近日,一条“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中,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架设在山间,扶梯两侧喷洒着水雾,游客沿着扶梯,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被送上山。

    据悉,天屿山的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山路陡峭,全程步行要走3000米。于是2022年9月,当地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这条“无痛”的爬山路。

    诚然,“无痛上山”给老人孩子以及行动不便的人带来便利,既可以欣赏平时欣赏不到的山顶美景,又省去了爬山带来的诸多烦恼,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这种爬山方式似乎不符合传统爬山方式,“正常爬山”需要充足的体力准备以及能量供给,沿途也许会体力不支,半途而废,最终坚持爬到山顶,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辽阔,但这却旅游大部分所认同的爬山的意义。所以“无痛爬山”被登山爱好者所接受,也是意料之中。

    倘若当年孔子也是乘电梯上山,也许就不会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如果徐霞客当年也是坐这样的电梯,可能就写不出充满野趣的《徐霞客游记》了。

    还有网友介绍,江苏南京牛首山和张家界天门山也可以坐电梯上山。在中国,有不少景区山都配有缆车以快速通过险峻崎岖的山段,当然,景区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譬如五岳之首泰山便不可能实现全程“无痛爬山”。否则,泰山的日出也不会吸引众多年轻人拍照打卡了。

    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干预程度应当适度,否则,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电梯故障、缆车断线的发生概率虽然不多,但却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全程“无痛爬山”是否应该普及,值得三思。
    2023-10-21 21:05:37 0回复
    1
  • “天梯”设计:双重选择,灵活选用,何乐而不为?

    近日,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山石之间架设了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游客站在扶梯上赏景,一路被送上山。对此,有网友点赞,“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质疑,“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

    据笔者了解,杭州天屿山虽海拔只有350多米,但是因为处千岛湖景区中,景色惊艳,湖光吸睛。现安装了“天梯”,游客只要站在扶梯上就可以观赏风景,一路被送上山。且扶梯两侧喷洒水雾,颇有一种“仙气飘飘”的既视感。登顶速度也从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笔者认为,这是新时代的一种“新玩法”,于游客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

    面对这样的“无痛爬山”,很多网民也表示“狠狠点赞,懒人福利来了”。爬山是个体力活,需要很强的体力与毅力,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登山体验感也大打折扣。与其“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如选择扶梯登顶,不费任何力气还能一览湖景,何乐而不为呢?扶梯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人小孩以及行动不便的人,给所有想登山顶却无能为力的人们一次实现愿望的机会。

    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的“懒人操作”同样也引起了一些网友的质疑,认为爬山在于“爬”,是为了挑战自我,这样的“一步登山”操作已经丧失了爬山的初衷。但笔者看来,身体素质强的人,登顶对他们而言固然不是难事,所以即使爬山和坐扶梯两种选择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依旧可以选择前者。而扶梯设计的出现,就是给了除他们以外的那些人,或许是登顶的唯一选择。所以“天梯”的出现,本无关对错,都是个人的选择。

    故笔者认为,新的设计,给了人们双重选择,供人们灵活选用,何乐而不为?但景区既然在山间安装了现代化设施,那么及时做好保障工作必须成为工作之重,对游客生命安全负责。这样的保障工作难度相较于普通商场扶梯的保障工作难度也必定是成倍增长,但只有“沉住气”,“脚踏实地”谋发展,景区未来才能越来越好。
    2023-10-21 16:54:52 0回复
    1
  • 陟彼高山道虽多,科技之殇莫肯忘

    金纯真

    近日,一则浙江淳安天屿山的登山视频引起了诸多争议:从山脚延伸至山顶的自动扶梯赫然立于山林间,游客们则站在自动扶梯上欣赏美景、“无痛”爬山。一方面,网友们对自动扶梯带来的创新与便捷充满热忱;另一方面,登山客们质疑“无痛登山”已经丧失了原本登山运动中征服高峰的意义,许多人同样开始质疑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根究底,众人之所以对待自动扶梯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还是因为不知道在利用科技的同时如何不伤害自然与人类自己。陟彼高山,其道虽多,但我们应莫忘科技之殇。

    毫无疑问,以自动扶梯为载体的“无痛爬山”给不同群体的人予以无限的便利。对于景区方而言,建设自动扶梯有助于兼顾“旅客体验”和“自然体验”,他们试图利用科技手段吸引不同群体的旅客;对于年迈或身体状况不适合攀登的游客而言,自动扶梯可以为他们保驾护航,帮助他们体验到山川自然的壮美;即便是对于热衷体验过程的徒步旅人而言,这也不会损害他们登顶的成就感和征服感。然而,我们不能只着眼于人类的主体,更应立足在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后患。

    “无痛爬山”真的毫无问题吗?首先,于山岳景区建设自动扶梯,被改造的山体的地形、植被与生态环境将无一例外受到影响。一旦废弃扶梯,其遗留的电路和建筑废料同样会对山川造成伤害;其次,自动扶梯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山岳景区。根据不同山体的坡度、土壤的承载能力、景区的经济条件,自动扶梯的建设存在诸多不同的困难。建设的自动扶梯能否承载旺季旅客极大的人数需求?能否在山川险境中,按时按点做到后期维护保障工作?能否在电力供应不足时,及时疏散山上的游客,保证游客的安全?以上种种,都是“无痛爬山”的隐患。最后,仅仅为一时之“利”,牺牲长远之“益”是不可取的。自动扶梯的建设是一种不可逆的环境改造,景区若只图旅客的舒适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山川文化的厚重韵味。不可只满足了“我见青山多妩媚”的要求,更要努力保护“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那份寄托与真诚。

    正是因为在科技影响生活不可逆转的潮流之下,我们才要更为谨慎客观地面对科技影响生活的利与弊。人决不能役使自然,但可以有限度地改造自然为人类所用,合法度地利用科技为人类所使。故面对科技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我们需要提醒自己:陟彼崔嵬道虽多,科技之殇莫肯忘。
    2023-10-21 16:39:53 0回复
    1
  • 多种选择 沟连人文与地理
    近日,杭州天屿山安装扶梯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从视频中看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梯被“搬”到了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山上,两侧有水雾喷洒而出。不少游客直呼“新鲜”、“不一样的欣赏体验”;另一部分声音则持反对,认为这样破坏了登山的乐趣。

    我想景区管理者同意修建的初衷一定是为广大游客着想,便利群众。据了解,天屿山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山路曲折,步行要走3千多米,安装扶梯后游客上山的时间从50多分钟可缩短为10分钟。对于老弱病残但向往云顶和山峰的群体,山中扶梯提供了他们见到更广阔天地和斑斓风景的可能性,也为假期阖家出游却苦于老人腿脚不便的顾虑提供了多一种选择。山不再是让老人高不可攀的天堑,也不再是让年轻人叫累不绝的佳地。

    至于说扶梯影响了爬山乐趣,这本就是仁者见仁。山不向我我自向山,热爱登山的人不会为路途中的诱惑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最终,无论大家以何种方式荟聚山顶,清风白云都能与子共适,相逢一笑岂不妙哉?生活中的我们也许落下了很多人,如今既然有种方式能够包容更多的人,不妨请对那些和你一起热爱着山川湖泊的同好们多一些温柔。

    当然,天目山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步登山,还要仰仗于它并不陡峭的海拔,使22.3度的扶梯得以顺利安装(电梯坡度一般不会超过30度)。300多米是三段扶梯的拼接,意味着如果更高海拔的山峰则需要更多的扶梯、更大的工程量,无疑会增加坡度招致安全隐患,后期维护也颇费工夫,所以并不适合在所有山区景点推行,必须依据当地情况和专家意见。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扶梯对整体山景的影响。电梯占地面积并不小,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视觉上来说十分显眼。到底是人给自然让步,还是自然服务于人类,确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扶梯对爬山的便利性自不消说,可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体验可能会大打折扣。试想一下,杜甫若循着电梯扶摇直上,还能陡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吗?

    世界在发展,传统模式不可能一尘不变。但怎么去平衡对立方的声音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在具体的考察过后,如果能够确保充分排除安全风险,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的基础上,可以试着给扶梯做一些美学处理,使人工与天工和谐共存,让现代科技更好地融入于生态自然,避免成为“大煞风景”的存在。
    2023-10-21 16:14:16 0回复
    1
  • 为“痛者”发声,让无痛登山成为可选项
    近日,杭州天屿山“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为此种便利大大点赞,认为“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驳斥道,此举失去了登山的意义。笔者认为,“自动扶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我们应当为“痛者”发声,让“无痛登山”成为可选项。

    跟据景区负责人说:“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显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登山的时间由原本的50分钟缩短到了现在的10分钟。并且,此前有些弱势群体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登上山顶,亲身实地的观景体验与他们无缘,为此他们叫苦不迭。自动扶梯的出现为登山困难的人群提供了直达山顶的绿色通道。更向我们确证:山顶的美景并不是年轻力壮者的专利,欣赏风景的权利亦有无力攀登的人的一份。在这看似荒唐的山间扶梯的操作背后,却体现着人人平等的理念和真切的人文关怀。

    庄子云:“得鱼忘筌”,欣赏美景的目的达到了,还需要在乎是以怎样的方式吗?诚然,不少人觉得,经历过汗水交织再望见满眼的风光,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然而,一些被伤痛袭扰而难以轻松上山的人,“历劫”之后无疑对他们的身体是一种无情的伤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不同,登山的方式怎可偏执一端?让后者硬“扛”,岂不是太过残忍了吗?

    其实,在浙江天屿山之前,自动扶梯的设计早有先例。比如江苏南京的牛首山、浙江台州的神仙居景区等等。这些扶梯无一不为旅客们登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旅客们得以不紧不慢地在山间“细水长流”式观景;而不用向以前那样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对着路上景色匆匆一瞥。真可谓一举两得。

    当下,破除刻板印象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多一种选项即是多一种便利。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尽快适应和接受现代世界新事物的产生,给予他人多一份理解。毕竟,有时候,这些“痛者”可能就是身边人,也可能,就是自己。
    2023-10-21 14:37:59 0回复
    2
  • 自由选择,乐趣自知
    浅羽
    近日,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山石之间架设了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游客站在扶梯上赏景,一路被送上山。有网友点赞,“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质疑,“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

    旅行的意义在于享受快乐本身。因此,在天屿山赏景过程中,选择自动扶梯,还是选择爬山,都是一种乐趣,只不过因人而异。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它寻求的是以舒适方式,赏美丽风景的态度。试想,搭乘自动扶梯,轻握扶手,耳畔清风,目之所至,皆为美景,山顶俯瞰,一览无遗。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举步慢登山,景美自可观。看好脚下的路,享受每一步真真实实踩在脚下的踏实感,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景,用心感受美景,累了就倚树休息,边爬山边感受人生。这同样是一种乐趣。更何况那些本意便是想要爬山的人,自不会因为景区安装了自动扶梯就动摇爬山之心。每个人对于风景的感受方式不同,自然选择也会不同。不必拘泥于爬山的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景区这种“无痛爬山”模式,也为那些出行不便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便利。“听说山上的风景很美,可惜我爬不动那么高的山。”有许多游客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登至山顶,无缘亲身体验山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为此他们叫苦不迭却无计可施。自动扶梯的建设,为登山困难群体打开了绿色通道,从此漫漫登山路不再让人望而却步。景区这种“自选式”的游览模式,不仅体现了景区对游客差异化选择的尊重,也体现了景区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关怀。

    当然,这种“无痛爬山”模式应有更全面的运营模式。首先,在建设之初要进行实地勘察,安全为要,确定是否具备建设条件。其次,要保留原有的自然通道,同时要加以维护,给游客多样化选择。最重要的是,在建设项目时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各景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多元化”游览模式,可以做到尊重游客选择差异化,同时可以做到对弱势群体的真切关怀可以提升游客游览体验,是值得提倡的。
    2023-10-21 14:21:23 0回复
    1
  • 为“痛者”发声,让无痛登山成为可选项
    近日,杭州天屿山“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为此种便利大大点赞,认为“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驳斥道,此举失去了登山的意义。笔者认为,“自动扶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我们应当为“痛者”发声,让“无痛登山”成为可选项。

       跟据景区负责人说:“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显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登山的时间由原本的50分钟缩短到了现在的10分钟。并且,此前有些弱势群体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登上山顶,亲身实地的观景体验与他们无缘,为此他们叫苦不迭。自动扶梯的出现为登山困难的人群提供了直达山顶的绿色通道。更向我们确证:山顶的美景并不是年轻力壮者的专利,欣赏风景的权利亦有无力攀登的人的一份。在这看似荒唐的山间扶梯的操作背后,却体现着人人平等的理念和真切的人文关怀。

       庄子云:“得鱼忘筌”,欣赏美景的目的达到了,还需要在乎是以怎样的方式吗?诚然,不少人觉得,经历过汗水交织再望见满眼的风光,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然而,一些被伤痛袭扰而难以轻松上山的人,“历劫”之后无疑对他们的身体是一种无情的伤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不同,登山的方式怎可偏执一端?让后者硬“扛”,岂不是太过残忍了吗?

       其实,在浙江天屿山之前,自动扶梯的设计早有先例。比如江苏南京的牛首山、浙江台州的神仙居景区等等。这些扶梯无一不为旅客们登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旅客们得以不紧不慢地在山间“细水长流”式观景;而不用向以前那样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对着路上景色匆匆一瞥。真可谓一举两得。

       当下,破除刻板印象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多一种选项即是多一种便利。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尽快适应和接受现代世界新事物的产生,给予他人多一份理解。毕竟,有时候,这些“痛者”可能就是身边人,也可能,就是自己。
    2023-10-21 14:11:31 0回复
    2
  • 让更多人领略“一览众山小”

    无所求

      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只能为自己及家人的柴米油盐饥寒温饱而终年劳作在“一亩三分地”上,一生难出百十里方圆。当然,应征服役逃荒避难除外。真正的旅行达人屈指可数,如徐霞客、李白、马可波罗,都是家境殷实的富二代。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快提高。“寻找诗与远方”早成流行语,“出去看看”俨然口头禅,“说走就走”说到做到。2019年国内旅游已达60.06亿人次。3年疫情后,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恢复到8.26亿人次。旅游大众化、普及化必然遇到两个难题,上班族宝贵的时间,老幼残弱者的机会。

      杭州淳安天屿山景点的自动扶梯,“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的网传视频,则是助解这两个难题的生动写照。位于千岛湖南岸的天屿山,是千岛湖畔的最佳观景点。50分钟的爬山变成10分钟的电梯,节省了上班族的旅游时间;3000米的蜿蜒山路变成稳坐电梯,给予了老幼残弱者“一览众山小”的机会。有人问,坐电梯“无痛”爬山,“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我想说,若有时间爬山,且有力气爬山,还是亲自爬上去,更能体验征服自然或检验自己的乐趣。若时间不充裕,或身体条件不备,坐电梯上山还能神定气闲地“途中看山”,这是亲自爬山所没有的乐趣。

      其实,电梯上山,并非淳安天屿山景点首创。台州神仙居景区有“南天梯”,山脚坐到山顶只需4分钟。湖北恩施大峡谷观光扶梯688米,目前世界最长。广西崇左德天风景区有“飞天魔毯”,给游客“一步登天”的感觉。况且,乘坐空中缆绳上的座椅上下山更早就出现了,那也谈不上爬山的乐趣啊。不过,多年前笔者去张家界经历的电梯上山,却是从山体内上山的,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好没乐趣。所以与空中座椅一样,依山电梯是可取的,只是尽量不从山体里过,还要不破坏原有的登山路径。
    2023-10-21 08:35:07 0回复
    0
  • 电梯登山,“蜀道”不再难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而山岳类景区又占了其中的很大的一部分。但一直以来,长时间、长距离的登山路程始终是一个影响游客游览体验的老大难问题。而近日,杭州天屿山安装的登山扶梯走红网络并引发了热议。笔者认为,“登山电梯”这一新生事物便是彻底解决这一痛点的一项“功莫大焉”的发明。
    事实上,登山扶梯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在二十多年前,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就安装了百龙天梯,将原本三四个小时的上山时间缩短至不到两分钟,不仅为游客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体力,也减轻了山顶的接待设施建设压力。而这次走红网络的杭州天屿山,虽然仅是一座海拔三百五十多米的“小山”,但游客依然需要走过一条三千多米的“蜀道”,才能一览山顶的风景。这对于青年人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但对于前来景区游览的老人、小孩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景区安装的登山电梯,则“一步到位”地将游客送到了山顶,免去了游客的爬山之苦,让“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再遥不可及,也深刻体现了服务行业“以人为本”的责任担当。同时,登山电梯的爆红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对“登山扶梯”这一新鲜事物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电梯毕竟是一种人造工具,安装在自然景点多少还是会对山林风光造成影响。因此,各地景区要以安全实用为第一要务,实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盲目照搬、一哄而上,把登山电梯当成是景区的标配。对于一些海拔较低、登山路程较短的山峰,还是要以传统的台阶为主要登山方式;而对于海拔较高、难如蜀道的西部山区来说,则应当采用登山索道的方式。同时,在重视运用新型登山工具的同时,也要主要好传统的登山台阶的管理和修缮工作,为不同类型是游客提供多样选择。
    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各类旅游景区一定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出发点,灵活运用电梯、索道等各种科技工具,解决好游客在旅游观光过程中的各种痛点、难点,不断提升游客获得感、不断推进旅游业现代化。
    2023-10-20 19:50:12 0回复
    1
  • 科技引领旅游新体验
    近期,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点赞,“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质疑,“‘无痛’爬山真的还存在乐趣吗”?”
    笔者看来,科技赋能旅游是一种新的体验,我们不该全盘否定其存在。据相关负责人徐先生所说,他们建扶梯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天屿山的海拔虽然不算是很高,但山路蜿蜒起伏,对于老人小孩以及身体不舒服的游客来说,极其不友好。自动扶梯的安装不仅可以实现轻松登山,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还能欣赏沿途的漂亮风景,不用担心体力的消耗,实在是一举两得。
    这种新型登山方式的出现却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对。有人认为,爬山本身就是一种探险,一种对于自己的挑战。如今,自动扶梯的出现,反而让登山变得无趣,甚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笔者看来,对于那些登山爱好者或者有能力爬到山顶的人来说,自动扶梯的出现或许并不合适,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继续以传统的方式登山,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而对于那些想要轻松接触大自然的人,自动扶梯无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科技的发展,让旅游方式更加多样化,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事实上,自动扶梯的架设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出现,不过是一种旅游方式的变革,是在综合考虑到各种风险以及盈亏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实施,它为游客提供了新的选择。这种新的旅游形式,并不是对原有登山体验的取代,而是对其进行丰富与拓展,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到登山的美妙与快感。然而,登山不仅仅是到达山顶,更是一种挑战自我、体验自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动扶梯或许真的让登山失去了原有的乐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拒绝这一新的旅游形式。
    总的来说,“无痛”爬山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我们应该积极接受,让它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传统的登山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体验。在科技与自然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旅游品质。
    2023-10-20 18:31:18 0回复
    1
  • 无痛登山还是体验登山?尊重别人的选择
    近日,有网友发出一段在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游客站在自动扶梯上,一路“站”上山。部分网友为此点赞,表示“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网友表示质疑,“这样爬山还有乐趣吗?”
    这种“无痛”登山的方式在我国一些著名的景区也都有先例,比如黄山、峨眉山、泰山等等。据了解,天屿山位于千岛湖景区,海拔只有300多米,但山路蜿蜒,对于想要来游览的小孩、老人以及身体不便的人不是很友好。随着自动扶梯的建设完成,方便了这类人群轻松登山,俯瞰山光水色。自动扶梯的建给了游客看清天屿山全貌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悠闲地欣赏天屿山美景。对于部分“人菜瘾大”的游客来说,造有了自动扶梯就可以一路“站”上山,这样既保存了体力,又饱览了大好河山,确实省时省力又开心。
    对于一些登山爱好者来说,反对“无痛”登山也无可厚非。他们的乐趣必然与普通游客不同。他们登山的乐趣在于挑战自己、超越极限,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体力,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获得到内心的满足,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感受生命的重量,痛并快乐着。其实,选择“无痛”爬山还是“体验”爬山,不过都是游客的主观选择,因为无所谓对错,也没有高下之别。莫言说,尊重别人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但是就在自然风景区建造自动扶梯这一行为,反而值得我们深思:这样是让游客“无痛”了,但是大自然是否“无痛”?天屿山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工修缮的登山道路不会对景区原本环境造成较大损坏,但是在山体之间搭建自动扶梯,又是否会破坏景区的原始地形,甚至是生态环境呢?而对电梯的定时检修、后期维护等问题也需要重视。若因人为安装电动扶梯破坏生态环境、留下安全隐患,那就得不偿失了。
    2023-10-20 14:20:24 0回复
    1
  • 跳脱“二分”的本能
    胡杰然

    近日,网上关于杭州淳安天屿山的电梯登山视频爆火。视频中,游客乘坐电动扶梯,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被送上山。网友对此引发热议,有的网友称赞暖心设计,“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网友疑惑,“无痛爬山”还有爬山的乐趣吗?
    笔者之见,现代设施和自然风景不应该被视为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要形成并行不悖的互促互联。景区设计电动扶梯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老人、小孩、病人以及体弱人群都能轻松登山,实现“观赏自由”。我们应该跳脱“二分”的本能,尊重每一种上山方式,尊重每一类游客群体。
    现代设施与人文关怀均是景区繁荣发展的手段之一。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景区面向的服务人群愈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偏好和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则要求景区采用现代化手段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而扶梯登山这一建设则是该景区智慧发展的体现,不仅为弱势群体提供观赏山顶美景的机会,而且扶梯也会成为新的“网红”打卡景点,再一次带动景区经济发展。
    但不反对景区装电动扶梯,并不意味着电梯随处可“装”、“装”而不管。一方面,要保证徒步旅客的观光体验。在流量经济的热度下,电动扶梯或许能引起一时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因地制宜做好扶梯景观设计,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让电动扶梯也成为旅客眼中的“亮丽风景”,方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保证乘坐旅客的人身安全。景区务必要高度重视,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电梯设备安全使用。该预防的要防好,该排雷的要彻底,该警示的要重视,合力织好、织密景区安全防护网。总之,扶梯不应该成为矛盾爆发点,重点是景区要以诚待客,用心服务,为每一位旅客带来真实、完整、独特的旅游体验。
    故笔者认为,景区开发建设应该以旅客为中心、以服务为根本、以品质为宗旨,要让游客看风景、感关怀、留情谊,方能奏响“双向奔赴”的浪漫颂歌,景区发展也会生生不息。
    2023-10-20 09:30:07 0回复
    2
  • 自动扶梯登山:科技与自然体验的微妙平衡
    雪意方浓
    近日,杭州天屿山出现的一条穿梭于山石之间的自动扶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种被称为“无痛爬山”的现象,实际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社会议题:在追求便捷和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平衡与自然的关系和传统体验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登山方式大大降低了人们探访自然的门槛,特别是对于那些由于年龄、身体原因限制而无法进行传统徒步登山的人群,自动扶梯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观赏自然美景的大门。这不仅体现了科技在提升生活便利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于普及和平等机会的追求,毕竟,自然之美应该是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并享受的。
    然而,自动扶梯“登山”也引发了关于自然体验本质的讨论。传统登山徒步不仅仅是一种只为达到山顶的方式,更是一种通过努力和挑战自我来接近、甚至“征服”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以及和自然界的直接互动,是自动扶梯登山不能复制的。此外,过度依赖科技手段的旅游方式可能会削弱人们的户外生存技能,甚至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速”、“便捷”已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关键词”。笔者认为,人们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选择快捷高效的旅游方式是可以理解的。自动扶梯“登山”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满足了现代人对时间效率的需求,这一点同样值得我们正视和尊重。
    面对“无痛”爬山这一现象,社会各界不应一味地批判或盲目赞同,而应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这背后的多重因素。在欣赏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在便捷与自然体验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笔者在此提供几个思路——是否可以通过规划更多元的旅游路线,既满足需要便捷的游客,也为寻求传统户外体验的人提供机会?在推广科技便捷的同时,是否也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和户外运动价值的宣传教育?
    总之,“无痛”爬山作为一种科技与旅游结合的产物,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在科技进步与保持自然体验纯粹性之间找到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这需要全社会的智慧和努力,以确保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好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
    2023-10-19 22:06:51 0回复
    1
  •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近日,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山石之间架设了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游客站在扶梯上赏景,一路被送上山。有网友点赞,“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也有人质疑,“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对“无痛”爬山,你怎么看?
    我认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山上修一个自动扶梯,不必大惊小怪。
    自动扶梯比缆车优越。杭州天屿山景区安装了自动扶梯登山,不但很正常,而且是一种创新。许多旅游景区早有缆车登山,大多数人都乘过,只不过它是厢体式,容量也小,需要等待。安装自动扶梯登山,不受容量和时间的限制,随到随走,机动灵活;站在自动扶梯上视野广阔,会有“一览众小山”的感觉;如果收费能适当降低,那更受游客欢迎。
    为游客提供不同选择。凡是有山的景区,游客都有想登顶一看究竟的愿望。如果没有缆车,那只能麻烦两条腿、硬着头皮往上爬,遇上老人小孩、体弱者和残联人士,或许会选择放弃。但有了缆车或自动扶梯,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方便。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完全可以用双脚丈量山峰的高度,走走停停,拍照留影,时间由自己安排,登顶后富有成就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自动扶梯登山不是唯一,热爱运动、谈情说爱、喜欢慢生活的人仍可选择拾级而上,在山上留下自己一串深深的脚印。更何况,乘自动扶梯登山并非不需走路,杭州天屿山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只有40米左右,总的提升高度有120米,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高度仍需要人工攀爬。
    为游客缩短时间。旅游和逛商场一样,想在短时间内走更多的地方。过去商场没有电梯,更没有自动扶梯,只能一层一层往上爬,再一层一层往下走,即使汗流夹背也只能坚持。自从有了电梯后,还有多少人爬楼梯,有了自动扶梯,又有多少人会选择升降式电梯,那怕是一层楼也不愿意爬。隋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不要说是有电梯不乘而爬楼梯是傻子,有时候多跑一步路都不肯,目的是为了节省体力,节省时间。杭州天屿山乘自动扶梯登山可以从原来步行需50分钟缩短到10分钟,游客可以有更多时间休息和观景。
    2023-10-19 06:19:09 0回复
    1
  • 迎合还是引导,垄断性资源应该要有一定的干预
    2023-10-17 23:34:19 0回复
    0
  • 装电梯不是蛮好的嘛,原本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因为山道高,无缘了美丽风景,现在有了登山电梯,终于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大善!!
    2023-10-17 21:47:52 0回复
    0
  • 装上电梯 又不是把爬山的路给堵了 想爬山的还是可以选择徒步啊 多一个选择 有何不可
    2023-10-17 10:53:27 0回复
    2
  • 6947
    积分
  • 201
    博文
  • 1334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