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酒文化
陈平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人相陪却独自举杯与明月共饮,可见诗人不羁情怀;“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饮酒之酣无可伦比;“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怀余对酒夜霜雪,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代诗人李白传世数千首诗中对酒述还真不少啊!尤其《将进酒》那豪吟壮浪纵恣的绝句,气势磅薄的文采,至今无人超越。
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酒的亲密程度,那就更厉害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哇,他的文学底蕴与李白比,真可谓过之而不及啊,难怪宋神宗有一次问大臣,古代哪个名人的才华堪比苏轼?大臣就答:李白。宋神宗说,不对,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意思是说,李白有苏轼的才华,但是学问不如苏轼。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对他“千古第一才子”的考语。
实话,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何谓 “文化”不很理解,我也是一知半解,而在辞海中对这“文化”的注解,也很抝口繁锁。
在大型辞书《辞海》里为文化下的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 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这个定义有二百一十五个汉字,又用了二十五个标点符号。按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数百字的解释,似乎什么都说了,却又什么都没有说。
不过只要提到酒与酒文化,中国人就会自然联想到李白,苏东坡等大文豪与“酒”的关系,可说如无“酒”,他们也是很难写出那些惊世名诗绝句的,那么酒与写诗又有何必然关系?酒与酒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来了解 “酒”的形成与功能;
晋代《酒诰》云:“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有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隐说酒是中国古人杜康偶中发明。明代科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是百药之长;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疏肝解郁宣情畅意……”
是啊,若斗胆品尝此碧液,立刻感到一股灼灌热流贯冲咽喉,直至腑脾线滚胃肠,随之血液流动加快,烘涌微醺中神情若离若飘,接着浑身放松视物如傲,渐有攻无不克之勇,若再贪饮便醉酣睡而去,此刻能将所有烦恼抛置脑后,这种仙游意境简直妙不可言——这下明白了吧,这就是李白,苏东坡等大文豪在“酒”的作用下,创作出惊世名诗绝句的根本原因。
那么何谓“文化”呢?,按照余秋雨的解释;从根源上说,我们遥远的祖先不管是择水而居还是狩猎为生,最开始都只是为了生活,但当生活稳定成习惯,也就变成了生活方式,而“方式”就是文化。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人们会逐渐处置自己与天地的关系,与家族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那就出现了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一出现,文化就有了主心骨。
历史发展到今天,什么是中国文化,答案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例如,儒家伦理、诗词歌赋主要属于精神价值;八大菜系、中医中药,主要属于生活方式。所以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而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才会结晶出集体人格,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帮助我们去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的最佳答案;
而关于酒的典故,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譬如秦代未年的楚汉相争,项羽摆鸿门宴明请刘邦赴宴叙旧,实藏凶险动机,但刘邦用尽心机扭转被动化险为夷,最后反将项羽陷入十面埋伏包围,将其终败垓下。项羽感到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决定以自裁了结轰烈一生。爱妾虞姬甘洒热血写春秋,死前演出醉酒绝唱;
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争天下;占有明显优势的曹操,假请刘备喝洒,以青梅煮酒论英雄之举探其野心,结果把刘备吓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嵇康是西晋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关于他喝酒的故事,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的很明白。
还有武松醉打蒋门神,景阳岗打虎,鲁智深酒后倒拨垂柳,三拳击毙镇关西,明太祖杯酒释兵权,直至抗日英雄李玉和:“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再如在征服异己的军旅倥偬中,曹操写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著名《短歌行》,这是他最好也是他唯一的心灵写照。
这些脍炙人口,与酒有关的历史典故,就是形成酒文化的结晶过程,若去掉一个“酒”字,那不就是形成一种集体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对于酒与酒文化的形成,也就自然明白了;
就此让人感慨的是:连当时称霸北方的曹操也要靠饮酒解忧,况且像李白,苏东坡等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面对嫉贤妒能口蜜腹剑的权贵,屡遭排挤怀才不遇的生存环境下,他们除了憎恨蔑视狂醉写诗发泄外,还能有何办法?不过,也正因在这种半醉状况下,他们才写出千古绝句,才能成为中国最浪漫的诗人,才能成为引领中国酒文化的领袖人物,他们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但可很惜啊,至今我也像当代许多“著名诗人”一样,连一首能让人记住的诗歌也没能写出来,而酒量却来越大还很少醉。
事实证明,能喝酒者,不定能成为引领酒文化的先锋,就此联想正在打造的各种“东坡文化”,实际也不是仅靠几个专家、学者写点文章,开开会,举办几次诗会,吟吟几首苏东坡名诗就能形成,而是作为一种自然形成的“集体人格”,也是要经过长期沉淀才能结晶出来。